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
只有在平時善待朋友及周圍的人,才可以“得人心”,在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們才會毫不猶豫地出手相助,相反,如果平時就不得人心,那么即使你向人伸出手想要尋求幫助,別人也未必就會出手幫忙。
如果你是一個企業的管理者,自然希望自己的員工同心同德,不辭辛苦地為企業做事情,你也會去學習企業文化、管理理念那一套東西,希望借以籠絡人心。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這句話不但適應于管理方面,在我們交友、待人接物方面也有啟示,只有在平時善待朋友及周圍的人,才可以“得人心”,在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們才會毫不猶豫地出手相助,相反,如果平時就不得人心,那么即使你向人伸出手想要尋求幫助,別人也未必就會出手幫忙。
有一些人,一旦走上領導崗位就開始玩弄權術,視員工為指尖的棋子,以為可以隨心教化、隨意使用,只管假惺惺作態,因此,一旦事情到了危急關頭,就會露出他們自私自利的本來面目。
三國時期,劉備之所以不取荊州,一方面是對時勢的考慮,更重要的是他的仁義之心。他就是要讓百姓們知道,他劉備不會放棄他們,就算是死,也要和他們死在一起。所謂患難見真情,他是值得信賴的。有人說劉備虛偽,如果劉備果真是此等沽名釣譽的小人,怎么敢冒這么大的風險呢?
劉備有一句經典的語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痹趤y世之中,桃園結義之時,曹操、孫權都已經有雄厚的基業,而他資歷淺薄,所以他以人為本,以德服人,這也正是劉備的魅力所在。
俗話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庇萌诵?,必用真心。無論“懷柔”也好,“德化”也罷,要自己真的有此心才行,否則還是“法制”為上,選擇那種冷峻的管理風格吧。
在秦末的楚漢戰爭中,有兩個人是永遠無法忽視的存在,即項羽和劉邦。項羽是一個力拔山兮氣蓋世,“近古以來未嘗有”的英雄,是楚國的貴族,是推翻秦王朝的第一等功臣:可謂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而劉邦則是個貧民、流氓,是一個酒色之徒,打過的勝仗很少,攻克過的城池也不多。
秦亡之時,項羽握兵四十萬,而劉邦僅十萬,雙方實力懸殊,幾乎沒有可比性。但是,楚漢相爭的結局,卻是劉邦得了天下而項羽自刎烏江。為什么實力強大的一方反而會落???這正應了那一句話,“得人心者得天下”。
1.從民心得失看
劉邦得民心,項羽失民心。劉邦引軍入咸陽,與民約法三章,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寫了安民措施:“諸所達毋得掠鹵(通‘虜’)”,還軍霸上,于是“秦人喜”,深得民心。
而項羽入咸陽則恰恰相反,他屠咸陽,殺子嬰,焚宮室,血洗關中,收其寶貨婦女而東。令老百姓聞風喪膽,這樣的“霸王”,老百姓能愛戴嗎?
2.從將心得失看
項羽用人剛愎自專,不知籠絡人才;而劉邦則虛懷若谷,知人善任。項羽最強勝之時,天下將才都來投奔他,但他卻不能識人也不能重用人才。用了范增,可關鍵時不聽其建議,鴻門宴放走了劉邦,留下了巨大后患。韓信開始時也在項羽旗下,因得不到重用,只做了個小兵,最后反而便宜了劉邦,成了敵人手下的一員大將。
而劉邦不僅知人善用,而且善于聽取不同的意見。他的麾下,籠絡了一大批將才,如蕭何、張良、陳平、韓信等,個個能謀善斷,成為劉邦問鼎天下的最大功臣。
當然,除了人心的得失外,楚敗漢興還有很多其他的原因,但人心得失卻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項。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得人心對于一個人、一個企業、一個國家,是多么的重要啊。
3.從軍心得失看
俗話說,人心齊,泰山移。從初起到秦亡之時,項羽正是順應人心,奮起反秦,才得到廣大官兵擁護的,因而他能從八千江東子弟兵,發展到擁有40萬兵力的大部隊。然而,分了軍心,滿意者少,不滿者眾。如劉邦未分到關中,最不滿,差點與項羽鬧翻。分封后,部隊各自為陣,將領以各自的利益為主。人心難以再統一。這也將項羽所擁有的絕對優勢,內耗殆盡。
而觀劉邦,他善于把一切優勢的人才都聚集到自己的麾下。在天下大亂之時,善于爭取同盟者。劉邦平定天下后言:“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眲钌朴诨\絡人心,這就是他能把各級優秀將領為其所用的最好例證。也正是由于他手下各級將領的團結一心,三軍團結一心,才令楚敗漢興成為歷史的必然。
總的來說,要想有所成就,就要善于爭取“人心”,誰能得到“人心”誰就能擁有“天下”。
上一篇:幸福的家庭是要用心“造”出來的
下一篇:心中充滿欲望的人總是最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