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孤獨感恩
【點亮心燈】
人在孤獨的時候,內心最純凈,最能了解自己的需求;人在寧靜的時候,思想清晰透徹,最能看清自己的內心世界;人在悠閑的時候,行為最自然,最能流露真心;人在恬淡的時候,態度謙遜平和,最能體會純真的趣味。在這個物質膨脹的年代,清閑不易,淡定更難。
【百味人生】
小時候,他很孤獨,沒人陪他玩,他就一個人在家涂鴉。稍大一點,他便用粉筆在灰墻上畫小人、火車還有房子。從上小學開始,他就感覺自己和別人不一樣:“別人說,這個孩子清高。其實,我跟別人玩的時候,總覺得有兩個我,一個在玩,一個在旁邊冷靜地看著。”
長大后,他夢想成為一個畫家。高考填志愿時,父母對他的藝術夢堅決反對。他不爭,朝父母丟下一句:如果理工科能畫畫他就念。本來只是任性的推托,未曾想父母真找到了個可以畫畫的專業,叫“建筑系”。
當時,建筑師是干嘛的,別說他不知道,全中國也沒幾個人知道。中國的建筑系在1977年恢復招生,他上大學時是1981年,當時他的校長是錢鐘書的堂弟錢鐘韓。錢鐘韓曾在歐洲游學六七年,輾轉四五所學校,沒拿學位就回來了,錢鐘韓曾對他說:“別迷信老師,要自學。如果你用功連讀三天書,會發現老師根本沒備課,直接問幾個問題就能讓老師下不來臺。”
到了大二,他開始翹課,常常泡在圖書館里看書,中西哲學、藝術論、歷史人文……看得昏天黑地。回想起那個時候,他說:“剛剛開始接觸一個全新的世界,大家都有著強烈的求知欲。”
畢業后,他進入浙江美院,本想做建筑教育一類的事情,但發現藝術界對建筑一無所知。為了混口飯吃,他在浙江美院下屬的公司上班,二十七八歲結婚,生活靜好。不過他總覺得不自由,另一個自己又在那里觀望著,冷眼,迫切。熬了幾年,他終于選擇了辭職。
接下來的十年里,他周圍的那些建筑師們都成了巨富,而他似乎與建筑設計絕緣了,過起了田園一樣的生活,泡在工地上和工匠們一起從事體力勞動,閑暇之余就在西湖邊晃蕩、喝茶、看書。
在孤獨中,他依舊用畫畫來宣泄自己的情緒,只不過,這次的“涂鴉”與建筑有關。他不鼓勵拆遷、不愿意在老房子上“修舊如新”、不喜歡地標性建筑、幾乎不做商業項目……他始終與潮流保持一定的距離,這使他備受爭議,更讓他獨樹一幟。
雖然對傳統建筑的偏愛曾讓他一度曲高和寡,但他堅守自己的理想。“我要一個人默默行走,看看能夠走多遠。”基于這種想法,他持續著他的“另類堅持”,“我的原則是改造后,建筑會對你微笑”。
他叫王澍,今年49歲,是中國美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院長。
2012年5月的一天,普利茲克獎頒獎典禮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王澍登上領獎臺。這個分量等同于“諾貝爾”和“奧斯卡”的國際建筑獎項,第一次落在了中國人手中。
“我得謝謝那些年的孤獨時光。”當有人問起他成功的秘訣時,王澍說,“幼年時因為孤獨,我培養了畫畫的興趣,以及對建筑的一種懵懂概念;畢業后因為孤獨,我能夠靜下心來思考,以后的很多設計靈感都來源于那個時期。”
從排斥到接受,從煩惱到歡喜,周圍的世界沒有變,改變的是人心,心寬了,心凈了,自然就容得下萬物,也容下了理想和幸福。
【靜夜感悟】
有人說:“真正優秀的人一定覺得自己是孤獨的,他們也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優秀來源于一份孤獨。”梵高的孤獨是流光四溢的燦爛星空,馬爾克斯的孤獨擔負著的是一個民族……只有在澄明散淡的孤獨中,才可以清晰地透視自己的心靈,找到堅定的信念,正如飛鳥展翅高飛,一躍千里之遙,卻是那么地從容悠閑。
甭管你現在多年輕,變老是人生的必修課,而你是否抓緊變成熟,卻是人生的選修課。讓心智年齡盡可能地超越生理年齡五歲,你會贏得更多的機會。你只有從五年后的自己看現在,才不會為模糊不清的未來擔憂,只為清清楚楚的現在努力。
——楊石
上一篇:寵辱不驚得安樂
下一篇:盡力而為,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