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給他人留有余地,是為自己的將來多留條路
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一定不能將事情做絕,你要清楚,你還年輕,以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把事情做得太絕,無疑是斷了自己的后路。懂得給他人留有余地,不只是放他人一馬,更是為自己的將來多留條路。不把事情做絕,不把話說滿,是年輕人必須懂得的與人交際之道。
步入社會的年輕人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給別人留余地、留面子。有位哲人說:“不要把痰吐在井里,哪天你口渴的時候,也要來井邊喝水的。”這就是讓人們不要把事做絕,不要把話說滿,懂得給別人留點余地,方能讓自己從容轉圜。如果你此刻不給別人留余地,當你困窘的時候,就要小心別人不給你留余地。久歷江湖、人情練達的人都知道,不要把對手逼到絕地,否則遲早有一天,你也會被逼到懸崖邊上。說話做事不給別人留有余地,也就是不給自己留有余地。
那么,對于年輕人來講,如何才能給他人留有余地呢?交往說話的時候,要多地使用模糊語言,才能夠不給別人攻擊的空間。如果話說得太滿,就不免被人有機可乘。最著名的就是“自相矛盾”的例子。賣兵器的人說:“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銳的,什么盾都能攻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堅固的,什么矛都戳不穿。”他的話被別人抓住了把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呢?”最后搞得這個賣兵器的人滿面通紅,好不尷尬。如果他說話不是那么滿,就會有回旋的余地,也不至于到最后自己下不來臺。所以,許多名人在面對記者的詢問時,都愛用這些字眼,如可能、盡量、或許、研究、考慮、評估、征詢各方意見……這些都不是肯定的字眼。他們之所以如此,就是為了留一點兒空間好容納“意外”;否則一下子把話說死了,結果事與愿違,那不是很尷尬嗎?與人交往時,最好用“我試試”“我盡量”這些可以隨機應變的、有余地的語言,否則就會讓人覺得你不可靠,給別人留下說大話、不守諾言的不良印象。
有一匹馬掙脫了韁繩,吃了菜園中的菜。主人為了懲罰它,把它鞭打了一頓,鞭打得血跡斑斑,馬跪下來向主人求情。但是主人并沒有停下手中的鞭子,直到這匹馬變得氣息奄奄才停下來。午夜的時候,睡夢中的主人被驚醒了,原來是那匹馬恢復了體力,咬斷了韁繩,最終闖入主人的臥室,咬斷了主人的脖子。主人也拔下掛在墻上的長劍,刺入了馬的胸膛。不給對方留余地的一人一馬,最終兩敗俱傷。
如果當初主人在盛怒之下,留點余地,饒恕那匹馬,馬就不會報復他;如果馬匹不報復主人,而是偷偷地走掉,最后也就不會喪命。
當然,給別人留余地就是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不能直接地把他人推向風口浪尖,萬不可置人于死地,否則別人就會做出極端的反抗,這對雙方都沒有好處。事事給別人留一點余地,也就是給自己留下了生存的縫隙。凡事總有意外,留有余地,就是為了容納這些意外。現今社會更是如此,“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你在今天把別人逼得走投無路,就要小心有一天位置交換,對方會把你逼得走投無路。如果杯子沒有空間,加入水就會溢出來;如果氣球沒有空間,就會爆炸。人只有說話做事留有余地,才不會由于意外而下不來臺。留有空間,留有余地,一個人才能從容轉身,使自己不至于陷入絕境。有進有退,收放自如,才能更機動靈活地處理和解決更復雜的問題。
給他人留有余地這個道理,是人際交往中非常重要的一點。給他人留有余地,留下退路,就是給自己的未來留下后路。
上一篇:慧眼明眸,發現隱藏于機遇中的危機
下一篇:戰勝恐懼,要做勇敢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