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葬禮
在北方,其實不只是鄉村,就是在縣城,葬禮的儀式都差不多。
就在前幾天,一位同學的母親去世。得知消息后,我和另外幾名同學趕去吊唁。在靈堂前,吊唁者要口中不停高聲尊稱著逝者,然后來到遺體前叩拜,逝者的孝子們回拜致謝。吊唁者對孝子略作安慰,然后詢問火化和送殯的日子。和逝者家屬關系特別親近的吊唁者,是要護送著逝者的骨灰到墓地上安葬的。而子女們要在逝者入土前一日三次排隊,逶迤而出“潑湯”(實際潑到地上的就是米湯),意為死者送去一日三餐。
送殯那一天,往往是最隆重的。哀樂斷腸、嗩吶悲凄、哭聲一片。前來登賬祭奠的人可以領到一個孝帽,然到按照順序,到靈堂前行九叩首之禮。正是這看起來并不復雜的九叩首之禮,卻難倒了不少年輕人。人聲鼎沸、眾目睽睽之下,偏有緊張磕錯頭的人,少磕或多磕的人,都會遭到周圍人的嘲笑。不熟悉叩首之禮的人,干脆跟在別人后面,照葫蘆畫瓢,濫竽充數。孝子賢孫們的孝服各不相同,熟稔其中之道的人可以輕易判斷出身著不同孝服的人和逝者的關系親疏。
同學在一個權力部門工作,但葬禮的簡單確實出乎大家的預料。在縣城和鄉鎮,人們往往很看重葬禮的隆重與否,即使是不孝子孫或家徒四壁的人,也會盡量把葬禮辦得熱鬧而又體面,因為這關乎家族面子的問題。而同學只請了一個吹嗩吶的人,“嘀嘀嗒嗒”的嗩吶聲,高亢而又憂傷,讓大家的心情變得沉重而又惆悵。
老實說,參加過多次鄉村葬禮,唯有這一次,讓我有些觸目感傷。過往的那些隆重、熱鬧的葬禮,給我的感覺更像是在看戲。粉墨登場的女歌手,穿著暴露,又蹦又跳,唱著一些俗不可耐的流行歌曲。更有一些逝者的家屬,可能是自己哭不出來,竟然花錢請來“代哭”的人。“代哭女演員”果然哭得賣力,唱一句哭一聲,眼淚一把,鼻涕一把,作為觀眾,感覺這更像是一出鬧劇。
子欲養,而親不在,與其在雙親離世后,才想著用“厚葬”來彌補自己的愧疚之情,何不在雙親生前,多陪伴在他們身邊。一場葬禮,花費巨大,更是會把家屬們折騰得精疲力竭。舉辦葬禮的目的,是為了送別逝者,表達親友們的哀悼之情。而不是去搞“面子工程”,折騰活著的人,讓死者不安寧。
生者期望逝者能夠安息,而逝者則希望生者能夠好好生活,早日忘記失親之痛。
上一篇:世界上沒有真正的絕癥
下一篇:親人不是你的“出氣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