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你可以比想象中更能把握人生
文/游游
我們以前常聽到一句話:“時間就是金錢。”不過,顯然很多人已經知道,時間不只是金錢,還大于金錢。
時間之所以比金錢更值錢,不僅因為它是有限的稀缺資源,也不僅是因為你永遠留不住它,而是只要你能正確利用時間,時間就能讓你的錢生錢。
不過,在互聯網時代,似乎還有一種比時間影響更顯著的因素在時刻左右著我們的有效產出,那就是注意力。
就拿寫文章這件事兒來說吧。如果正值自己靈感迸發,文思如泉涌,興奮敲擊鍵盤的時候,朋友一個電話打過來:“咱們的晚餐要約在哪家餐廳呀?”我可能只花一兩分鐘就能與她確定好晚餐的方案。可是,掛了電話,回過頭來,之前想好的一大段文字都忘了,靈感再也無法順利對接上。為了捕捉回剛才的思路,我不得不從頭將文章瀏覽了一遍又一遍,試圖找回剛才寫作時的情境。
短短一兩分鐘電話的中斷,卻可能白白浪費我半個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重新將注意力恢復到先前的創作狀態,這與被打斷時間的長短無關。
在擁有不同文化、信仰、生活方式,知識融合的地方,人們不必花費太多的時間就可以獲得新知識和新觀念,多種思維方式的聯結使得這些地方容易爆發出無窮的創造力。這也是為什么公元前5世紀的希臘、15世紀的佛羅倫薩以及19世紀的巴黎能成為創造力中心的原因。而在步調一致、觀念陳舊、文化單一的地方,為了獲得新的思維方式,人們需要投入更多的注意力才行。
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帶來了買方與賣方、供應商與客戶間界限的模糊,信息呈現出全球性生產過剩的趨勢,更加劇了注意力資源的嚴重稀缺。諾貝爾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在對當今經濟發展趨勢進行預測時就曾指出:“隨著信息的發展,有價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而著名跨領域經濟學家陳云博士則認為:“未來30年誰把握了注意力,誰將掌控未來的財富。”
注意力的潛在價值帶動了“注意力經濟”,使之成為當下熱門的商業模式。各類社交軟件、娛樂、游戲、廣告、新聞無不試圖爭搶我們寶貴的注意力資源,我們也正遭受著前所未有的信息轟炸。打開手機,有太多新穎有趣卻又無關緊要的內容在誘惑著我們,而這些碎片化的信息將我們的注意力分割成了碎片。越來越龐大的信息量使得我們在搜尋目標知識的同時,徒增辨別信息優劣真偽所需的注意力損耗。我們正面臨著巨大挑戰。
那么,我們怎樣保護我們的注意力不流失,怎樣合理分配我們的注意力,以及怎樣更好地專注于更有價值的事情上呢?
01
打造隔離的環境
如果周圍環境很嘈雜,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關上門,直接制造一個隔離的環境屏蔽外界的干擾。這大概是我們最先能想到和最常用到的方式了吧!
關上門可以幫助我們暫時阻擋周圍令人不快的噪音。不過,在信息嘈雜充斥的社會環境中,我們該如何打造隔離的空間呢?
斯坦福大學的哈索普萊特納設計學院有一個名為“黑色隔間”的隱藏空間。這個空間不過是一間小屋子,沒有窗戶,完全隔音,有意地去除了一切會分散注意力的因素,且故意設計得只能容納下1~3個人。在這樣一個空間里,人們得以暫時拋卻生活中的各種忙碌、欲望、紛擾,唯一能做的就是思考。在這里,你需要重新撥開生活中干擾視線的云霧,重新正視生命的主線,聚焦于對關鍵問題的思考,讓自己看得更清楚。
當一個人能夠分清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時候,也就更能避免將注意力浪費在不重要的事情上了。
02
設置你的個性化模式
說到個性化模式,最耳熟能詳的例子莫過于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和臉書(Facebook)的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了。
每次登臺亮相,喬布斯永遠是一身黑色高領毛衣、牛仔褲,再加上一雙New Balance運動鞋的固定搭配。他說,三宅一生為他制作了一百件黑色高領羊毛衫,夠他穿一輩子的了。
而馬克·扎克伯格的標配則是黑色休閑外套或灰色T恤,配上牛仔褲。他在接受采訪時說,他的衣櫥里有20件同樣的灰色T恤,“我真的很幸運,每天醒來都能為全球逾10億用戶服務。如果我把精力花在一些愚蠢、輕率的事情上,我會覺得我沒有做好我的工作”。
兩位科技界的大佬有著同樣的共識:將注意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而不必浪費在思考每天穿什么衣服這種小事上。
曾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日本唯美派文學大師谷崎潤一郎在待客上擁有自己的一套準則。
他在自己的隨筆集《陰翳禮贊》的《厭客》一章中就提到,自己當時年事漸高,也不知道將來能活多少年,自己預估好的工作量或許在剩余的時間里都很難完成。為了不打亂自己的預定計劃,不給自己添麻煩,于是他交代家人和女傭,碰到有人來訪,就以“主人在家,但是沒有介紹信不接待”的方式來應對到訪者。這是他的鐵則,嚴格奉行到底。有了這個規矩,隨意前來的客人便不會再啰唆半句,知趣而退。而他的朋友們了解他的用意,也絕不會給難以糾纏的客人寫推薦信了。
拒絕成為注意力的奴隸,我們可以比想象中更能把握人生。
“心流”理論的提出者米哈里·希斯贊特米哈伊就曾采訪過近百位富有創造力的杰出人士,他們都在各自的領域做出了偉大的貢獻。從大量的訪談記錄中,他發現了一個現象:大多數富有創造力的人很早就發現了自己最好的生活節奏,比如什么時候睡覺、吃飯和工作。而且他們會嚴格遵守這種節奏,即使受到其他事情的誘惑也不會輕易改變。
分清主次,將不重要的事情模式化,不僅能讓我們不至于因為過多的日常事務分散注意力,更專心致志地做重要的事情,說不定還能因此成為自己個性化的標簽,就像喬布斯與扎克伯格兩人的穿衣風格和谷崎潤一郎大師的待客之道一樣。
03
化注意力為直覺
還記得剛開始學用電腦的時候,每次打字,我們都得先在鍵盤上將字母的位置一個個確認好,然后再逐個兒慢慢地敲打出來,并且還得時不時抬頭盯著屏幕確認是否輸入準確。然后按下空格鍵,看著輸入法框框選定我們真正想要的字。然后,再用同樣的方式重復輸入下一個字、下一個詞。
剛開始打字,要敲出一行字都得費個九牛二虎之力。隨著不斷地練習,我們的視線逐漸可以脫離鍵盤了,只要看著屏幕,十個手指頭就能自然定位在鍵盤的按鍵上,腦袋里想要寫下什么,雙手就能流暢自如地把它們呈現在眼前。我們不再覺得打字是件麻煩的事情,轉而可以將自己的注意力放在文本更多的細節上,比如這段話的內容是不是不夠精彩,文法是不是有錯誤,字號和顏色是不是不夠突出,字體是不是不夠正式,等等。總之,打字已經變成一件不費吹灰之力的事情,變成我們應用電腦其他程序的標配了。
在《學習之道》中,身為美國象棋大師和太極推手大師的作者維茨金形容這個從生疏到熟練的過程為“用數字擺脫數字”“用形式擺脫形式”。在書中,維茨金就國際象棋的學習過程有一段很精彩的描述:
“所有的棋手都清楚地明白一點,棋子在數量上是相等的。象和馬都等于三個兵,車等于五個兵,后等于九個兵。初學者會用手指或者在心里默默地計算它們之間數量上的變化。但用不了多久,他們就不會再數了。這些棋子會構成一個流動性和完整性更強的體系。它們在棋盤上移動,就如同軍隊在戰地行軍作戰一樣。以前被認為是數學方面的難題,現在都成了一種直覺。”
由此可見,維茨金所說的“用數字擺脫數字”“用形式擺脫形式”就是先熟練運用數字再擺脫數字,先熟悉形式再擺脫形式的方法。就如禪語所說的,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的過程。
這個過程需要我們先從大量的基礎練習開始,不斷熟練,直至技巧內化成直覺,讓直覺幫助你自動完成這件事情。之后,我們便能釋放出這部分注意力,轉而去關注更重要、更遠大的局面。這也是人能不斷進步的原因。
04
適度的噪聲
完完全全的安靜有時并不能如愿讓我們進入百分百的高度集中狀態。
《反脆弱》一書的作者塔勒布就認為,有一點點背景噪聲的地方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就好像對抗這些噪聲的行為可以幫助我們集中注意力。他提到,演講的時候最好輕聲細語,而不是聲嘶力竭。就像黑手黨老大一樣,最沉默寡言的那一個才是最可怕的。
演講時適當降低一點音量,使得聽眾為了聽清必須稍稍費點兒勁才行,這樣反倒促使他們必須集中精力,不得分心,更加投入地聆聽演講者所說的內容。同理,稍稍需要費點兒心思才能理解的文章,閱讀者必須加以思考琢磨,反而促進了他們意識上的主動參與。參與感增強了,讀者也就更樂于融入作者所設置的情境當中,就越能夠品出其中真味。
同樣地,不少作家喜歡坐在咖啡館里寫作,而他們選擇咖啡館的目的正是為了“躲避干擾”。這就像是利用咖啡館的背景噪聲為自己與外界隔離一道虛擬的墻一樣。還有不少人喜歡伴著海浪聲、森林里的鳥叫蟲鳴或輕柔的音樂入睡,就是為了能更快地入眠,睡得更香。
當然,一定要把握好背景噪聲的限度,有些時候過猶不及。
朝九晚五的工作,從表面上看是公司購買了我們八個小時的時間,但其中還有很多可以任由我們支配的東西,注意力就是其中之一。假如我們能夠培養起迅速集中注意力的好習慣,每次都能很快地進入工作的最佳狀態,那我們就能盡可能快速地完成任務,并且還能提升任務的完成質量,甚至超額完成指標。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利用剩余的時間投入自我學習中,提高業務水平的同時,也加快了自我成長的進程。何樂而不為呢?
當我們真正能夠減少常規事務所占用的時間時,我們無形中便是在“創造時間”了。創造時間,這里當然不是指能將一天的24個小時變成25個小時,也并非表示你能夠延長自己的壽命。而是,每一次注意力的高度集中為我們節省下的若干個小時,哪怕只是若干分鐘,花在陪伴家人上,便是在為親情的滋養創造時間;花在運動健身上,便是在為身體的保養創造時間;花在閱讀觀影上,便是在為心靈的成長創造時間……即便是被用于徹底地放空,也是在為這種奢侈的揮霍創造時間。
拒絕成為注意力的奴隸,我們可以比想象中更能把握人生。
上一篇:拒絕:生活真的是“有事就聯系,沒事就各忙各”的嗎
下一篇:夢想:你需要有凌云志,也要有腳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