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樣的力量是有窮的
世上的事大多是有窮的
榜樣有榜樣的局限性
社會榜樣不一定是某一個人的榜樣
國人多保守,無論做什么事情,總喜歡要看得見摸得著才相信,才會照著去辦。“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一向就是老祖宗留傳下來的箴言。于是,“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村看村,戶看戶,社員看干部”這些話,大多就在國人中成為口頭禪。聽多了,人們就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其實,好榜樣的力量不可能是無窮的。什么叫無窮?這里姑且不去鉆字眼。就從一般意義上講,任何一種榜樣,都有它的特殊狀況。其產生的環境、條件都只能是一時的,因而也就應當是有限的。英雄的力量只有在產生英雄的年代才能發揮重大作用,而到了和平年代,其“力量”不可能自然而然地轉化成新的推動力。造成認識這一問題的謬誤的原因可能與中國人形象思維能力比較強有關,也可能與整體文化基礎知識比較差有關。什么東西都喜歡見到貨真價實的才敢相信,也才會相信。傳說春秋時期的齊國,為了富國強兵,需要將流散在國外的人都吸引回來。于是,為鼓勵這一行為國君便制定了一條法律,對凡從外國帶回齊國人的人一律給予獎勵。后來,有個人帶回了人,卻不要國君的獎勵,還說了幾句諸如這是我應該做的事的話,大令齊國國君感動,遂號召全國人民均向那老兄學習。結果,再由外國帶回來的人卻很少了。為何,因為多數人做不到。這就是因信奉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所導致的結果。不僅未起到好的作用,反破壞了一條法律,結果事與愿違,適得其反。
榜樣也有好壞之分,壞榜樣的影響力不可低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好人,學好人;跟端公,會跳神”,這些都是古人很早就懂得的道理。昔日孟母何以要“三遷”?就是要消除周圍那幾個頑皮小子對孟子的不良影響。而岳母刺字,后來為很多人仿效,又從反面充分說明了這一點。許多人在小孩的時候,讓他學扮戲臺上的壞人,大多一學即會,不僅僅是因為覺得有趣,而且是因為好學易學,因此,在主觀上也就愿意學。所以,許多人長大成人后,讓他學好榜樣,他一生都不愿意,也學不會。因為學壞比學好所要花費的精力、所要付出的努力都要小得多。學好的,要一輩子,“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而學壞的,則只需一陣子、一下子,眨眼工夫就成了。很多時候,甚至可以“無師自通”,可以“自學成材”。而且,這壞的事往往容易吸引人,而好的事則往往枯燥乏味,自然是壞好學,好難做了。
許多好的榜樣往往都被弄得很極端,不好學。國人在樹立榜樣的時候,有一個很不好的習慣,就是把好榜樣推向極端。如學習的榜樣,往往是頭懸梁,錐刺股;孝道的榜樣,往往是挖肉為母親煮湯;忠誠的榜樣,則是為了國君的身體,愿去品嘗國君拉出的屎,通過屎的味道辨別癥候。而許多貞潔女的榜樣,仔細想,幾乎干脆就是反人性的。一個好的榜樣必然是樣樣都好的,工作好、學習好、人品自然也是一等一,簡直就是一個“完人”了。要使榜樣的力量無窮,也不能將榜樣弄得太虛假。中國歷史上許多榜樣的事跡,其實都是經不住推敲的。比如有個人為了讓病重的母親吃到新鮮的魚,竟在寒冷的冬天用體溫去烤化河上的冰。不仔細推敲,可以使人感動得流淚,但實際上,這不僅完全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人體的溫度,即使是感冒發燒時,也不過四十攝氏度左右,而水結冰的度數是零度。倘若那小河是剛剛才結上冰,必定很薄,用手或腳等肢體一踹,再不用石塊、鐵鍬一砸,也就解決了,何必用體溫去烤?而倘若是因“非一日之寒”,已凍“三尺之冰”,那三四十攝氏度的體溫又如何能將它烤化得了?
什么樣的人才能成為榜樣?這是國人應當深思的一個問題。太過夸張甚至虛假地樹立一個榜樣有時反而會起到反面的效果。有一個人本身確實是十分優秀的,他的一些事跡也確實值得人們好好地學習,但是把某些事跡拔高到了常人不可達到的地步,反而讓大家覺得與自己遙不可及,也就不用學習了。而把這個人夸大成為一個“完人”之后,人們一旦發現他的缺點,便會對這個人的一切發生懷疑,而他真正的優點也會被人們所忽略。今天某些地方,不時推出些英雄,之所以只能熱鬧一陣子,很難找到第二個效仿的,恐怕主要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上一篇:《樹挪未必死,人挪未必活》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愛富不嫌貧》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