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一行,愛一行
干一行不愛一行的情況很多
干一行最好愛一行
愛一行干一行最好
“干一行,愛一行”,是許多人耳熟能詳?shù)囊痪湓挕_@句話,多出自自己的父母,或是自己的師長,更常常出自自己的上司之口。許多人還在小小年紀的時候,就被父母、師長告之:“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因此,一個人不管干哪行,都應(yīng)該先去愛它。長大進入社會后,更有那“上司”或“上司”的“上司”,會在正規(guī)(如幾千幾萬人的大會上)或不正規(guī)(如“圈子”內(nèi)幾個人“小范圍”的聚會)的場合,以親切或嚴厲的口氣強調(diào),一個人要干一行,愛一行,進而還要“鉆”一行及最終達到“專一行”,成為那個行道的行家里手。曾幾何時,這句話還被貼上“政治標簽”,倘某年輕后生見異思遷,被視為非“干一行、愛一行”之人,那家伙今后的命運也許就“好不到哪里去”了。
“干一行,愛一行”這句話本身并不錯。對一個人來說,生也好,死也罷,總之,在一生中的很多時候,無論是做人做事,都是沒有也容不得自己選擇的。既然干哪行不干哪行很難由自己來決定,當然也就不如取“干哪行、愛哪行”為佳。愛是知,干是行,愛是心態(tài),干是行動。知行合一,一是利己,不去東想西想,少生許多煩惱,少幾多痛苦;二亦利人,幫人干活,主人最希望的當然是這個干活的人喜愛其干的活兒,不然,如何放心、放手、放責、放權(quán)?再站高一點看,那許多作為某一個組織或團體的負責人,哪個不是倡導“干一行,愛一行”的?無論其所要做的事動機如何、目的怎樣,是陰暗的還是“陽光的”,都莫不如此。所以,對任何一個倡導“干一行、愛一行”的人,那心態(tài)都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清楚不過的。
然而,要真正做到“干一行、愛一行”卻又是十分困難的事。人之所以成為人,會思考,有個性往往是不可缺少的。人進入社會后,大多知道應(yīng)當有所為,成就一番事業(yè)才能立得穩(wěn)足。而事業(yè)和社會需要、社會需要和個人愛好,往往又有這樣那樣的區(qū)別。對許多人而言,在多數(shù)情況下,甚至根本就是矛盾、對立的。有的人通過一生的奮斗,成就了別人看來是驚天動地的事業(yè),但自己某天早晨從睡夢中一覺醒來,卻突然發(fā)現(xiàn)那既不是自己所愛好的東西,更不是終極奮斗目標。這樣的例子很多,不是用一般的“見異思遷”、“這山望著那山高”一類的俗語就能解釋清楚的。比如“權(quán)欲”,雖然自古以來都曾有人武斷地說“誰不愛權(quán)欲,權(quán)欲高高聳山岳”一類的話。但從古至今,沒有“權(quán)欲”的人還真能舉出不少。明朝的正德皇帝,天生就喜歡干木活,一心想要做的不是“龍”,而是魯班的“傳人”;英國的愛德華王子,就曾以愛美人不愛江山,為后世人留下一段千古稱奇的佳話。還有彭澤縣的小縣令陶淵明,他老兄硬是看不慣或看破了官場,掛冠而去后,終于在“南山下”找到了種豆的樂趣。許多人對此不解,有說那是被迫的,“不得已而為之”,并非心甘情愿;也有說那些人是“酸葡萄”心理的。這些指責的話雖然不能說沒有一點道理,但也不能不說,許多人還是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愛一行、干一行”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生命是寶貴的,生命更是短暫的。春去春會再來,花謝花還會再開,但人生卻沒有第二次。如何在有限的人生中,一開始就選擇自己所愛的行業(yè)?這對多數(shù)人來說是困難的,甚至根本就是做不到的。“男怕入錯行”,怕歸怕,不“入錯”者,還是大有人在。此外,隨著環(huán)境、條件的變化、時間的流逝、年歲的增長、經(jīng)驗的積累或教訓的接受,那“愛”也是要變化的。西漢時的張良,鼎力幫助劉邦舉義,推翻秦始皇創(chuàng)建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不能完全說其就沒有一點愛權(quán)力的念頭。但功成名就后他卻退隱山林,重新去做一介草民,這就是比較典型的愛的變化。許多一生拼命往上爬,想將官位越坐越高的人,一旦發(fā)現(xiàn)“高處不勝寒”時,卻又突然留戀起草民的樂趣來。一旦哪日退下來,頓感“無官一身輕”,好不愜意,都足以說明這一點。如人生到了這個時刻,終又悟出了人生的“真諦”不過是如此而已,也就不妨取“愛一行”才去“干一行”之態(tài)。報載,國中某位號稱“蛋糕王國”的開山鼻祖,在其功成名就,“窮”得只剩下錢后,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竟然是“好攝之徒”,為此,甚至愿意“跟蛋糕劃清界限”。此后,以四十多歲的年齡,重新走上探險獵奇之路,用一部照相機重新去打天下,并終成另一領(lǐng)域之大名人。此類情形也許不具備“普遍推廣價值”,但于人生而言,那的確又是何等輝煌的氣勢。對世上“先先后后”出現(xiàn)的“千千萬萬”個那樣的“幸運者”而言,真可謂沒有枉來人世一遭。
上一篇:《己之所欲,亦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教會徒弟增大飯碗》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