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漢少提當年勇
有正確的好漢標準
正確認識好漢的行為
好漢莫輕易提當年勇
國人大都喜歡懷舊。據(jù)有人研究,這與祖先發(fā)明的紀年方式有關,十二為一個干支,六十為一個甲子,“春去春會再來,花謝花會再開”。久而久之,這種觀念就銘刻進民眾的腦海。因此,誰打了自己,一定恨之入骨,“君子報仇,十年不晚”;誰對自己有“滴水之恩”,日后必“涌泉相報”。在懷舊之中,好提個人“當年勇”,便成了不少人處事為人的慣常行為。最典型的,莫過宋代那位曾參加過戍邊戰(zhàn)爭的辛棄疾。他在其名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用一句“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以其氣魄之大,氣勢之宏,將好提當年勇的國人心態(tài)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常令多少后生、來者敬畏不已。
此種觀念,此種方式,用之教子訓孫,訴諸回憶錄、個人傳記,抑或拿出來爭取個什么“政治待遇”,均無不可。世間不少退下來的老前輩,一旦被一幫小朋友推著擁著坐在某大講臺上,回憶起當年用一根“燒火棍”竟真的換了一支卡賓槍時,往往神采奕奕,心態(tài)至少年輕十到二十歲,于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但某君倘七尺之身還在官場,正“在其位,謀其政”,則千萬宜慎之。
常提當年勇不利于整個社會進步。向前、向前、向前!前途始終是光明的。這些話,許多人也許幼兒時就都知道。同時也明白,當年勇,即“當年,那就只能代表過去”這個道理。過去即歷史,歷史只能相似,但不會重復。因為時間在向前,環(huán)境在變化,人員在更新。過去再好的方法、手段,針對的都是過去。揀回來,“照抄照搬”或“依樣畫葫蘆”,絕對不可能成功。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好提當年勇的官員之所以“走入誤區(qū)”,就是以為既然當年都能逞勇,現(xiàn)在為什么不能。因而常把一些陳谷子爛芝麻的所謂好經驗、老傳統(tǒng)來一番喬裝打扮,用來解決現(xiàn)實社會中面臨的各種問題。無奈原料不新鮮了,霉變了,甚至已經壞了,無論怎么加作料,炒出來的菜都不會好吃。非要那樣做,不僅勞民傷財,反有可能招致反感。須知,社會只會進步,歷史車輪不會逆轉。不然,人類何以會走出大森林,何以跨越農業(yè)社會、工業(yè)社會,進入今天的信息世界?
常提“當年勇”影響自身觀念更新。一個人要不斷進步,與滾滾向前的歷史車輪同步向前,最重要之處在思想觀念的不斷更新。也許正是有感于此,一位世紀偉人在剛復出不久的20世紀80年代,就響亮地提出了“解放思想”的口號。轉眼二十多年過去,民眾生活由困苦到“溫飽”,再到“小康”,并將走向更加“和諧”。但為何有“發(fā)展不平衡”的問題凸顯,為何出現(xiàn)“十個指頭不一般齊”?除卻環(huán)境、條件等可推卸之理由外,觀念是否轉變當是其重要原因。而實際工作中,在一些地方、一些領域或者一些單位,總有不少為官者,說話辦事不注意周圍環(huán)境、對象的變化,總喜歡強調自己的“當年勇”,津津樂道于自己過去如何。這種思維如何能真正推進一個地方、一個單位的進步?遇到持這種思維的上司,那部屬中誰還敢有“發(fā)散式思維”?照上司的“過去方針”辦就行了。如為部屬,則會令上司頭痛。以這種觀念,單位如何發(fā)展?況且,到哪個山頭唱哪首歌,既然堅信并認為“彼山”才好,到這個碼頭干什么?話雖這么說,但倘這類人真的太多了,其阻礙作用也的確不可小視。
為“好漢”者更宜多提提“當年失”。在好提“當年勇”的同時,國中不少人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羞言當年失。戲臺上,看到關公“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不僅臺上的關公,就連臺下的觀眾,均熱血沸騰、喝彩不止。但一看到關老爺“走麥城”,許多人常以手遮眼拂面,目不忍視。更有好讀《三國演義》入迷的,竟將書上寫那幾個章回的頁面撕去。對崇拜的人尚且如此,對自己則更不必說了。其實,多提、多思自己的“當年失”,有助于總結教訓,避免錯誤重復發(fā)生。現(xiàn)實生活中,不少的官員在決策中為什么總是“在職不息,交學費不止”,與不愿提“當年失”密切相關。
奉勸好提“當年勇”的大大小小的為官者們,細思之,少言之,切忌輕為之。
上一篇:《好漢做事很難當》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