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一日為師,何稱終身為父
一日為師,豈可終身為父
師就是師,父就是父
莫輕言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是中國人喜歡掛在嘴邊的話。這句話的意思很直白,那就是,某人哪怕只是有一天曾經教過自己,當過自己的師傅,那么作為一個有良心的人,終身都應該把這個人像父親一樣地來尊敬和對待。所以,在某個宴會上,人們往往能看到這樣一種情形,某人端一杯酒,請桌對面某人無論如何一定得把它喝下去,其理由就是,必須將酒喝下去的那人,曾在某日或某時段為敬酒者的老師。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說法至少說明,在中國人心目中,師,是無上尊貴的,尊貴得來超過了自己的生身父親。這句話表達了崇尚教育的中國人對有資格為師的人的特別尊重。對一個文化自古不甚普及和發達的農業國家的人們而言,尊敬師傅固然是十分的必要和重要,許多常聽到這句沉甸甸、情切切的話的老師或師傅們,往往會由此感動得老淚縱橫、熱淚盈眶。但是,此話當得真否?用師和父這兩種不同關系的人進行簡單類比可否?很有必要進行一番商榷。
師和父地位不同,作用也不同。“張飛殺岳飛,殺得滿天飛”,不同朝代的人怎么比?那是民間不通點墨的人所為,姑且不去評論。但對不同位置的人,又會有哪一方面的可比性。父親是生養之恩,師傅是教育之恩,二者雖然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從學習知識的角度上講,既然人非生而知之,師在教育上的作用肯定遠大于父,但是從生、養的角度講,師和父又有著本質的不同。如非要進行比較,必然引起矛盾,如民間土語中說西施吃東施的“飛醋”,要么是令師不高興,要么令父氣得吹胡須瞪眼睛。
將師視為父無必要,也會增加師的負擔。說尊師為父,究竟是取父子關系的哪一面呢?比如子對父有贍養的義務,父對子有撫養的義務。世間為人父的,有幾個不是為子女操碎了心的。倘作為學生,比師為父,是想獲取什么?要老師為自己操碎了心,要老師的財產,還是想感老師的恩?而天下有幾個父親是受到兒女報答的呢?作為教師,則也切不可聽某學生有此言即沾沾自喜,父親是不好做的,“父”字下加個“多”叫“爹”,在許多子女眼中,爹往往是多余的,特別是老了——吃不得做不得的時候。
僅一日為師即視為父也不妥當。唐人韓愈《師說》講,“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但是要記住,這只是一個過程,教得出來教不出來也未可知,倘若老師遇到一塊朽木,自然不可雕;倘學生遇到一個不學無術的南郭先生,也是學不到真本事的。另外,僅做一日師就輕去為人父,老師承受不了,父親也太廉價。父生養子女,也不是完全沒教過子女,那為人子女的,怎么能這么忘情呢?如果每個家庭的兒女都是這種觀念,那做父親的還有什么想頭啊?
上一篇:《人心應當不古》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傷了身體,必傷感情》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