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對自己有要求,然后才是對別人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說過這樣一句話:“最不應該去做的事情就是企圖去改變別人。”我們在生活中不是正在犯類似的錯誤嗎?我們總是不滿意別人的行為,總是希望別人按照自己的思路思考,按照自己的方式處事;總是對別人有太多的要求,卻常常忽視對自己的要求。實際上,在與人交往中,我們應當首先要求自己,然后才是要求別人。
生活中,有許多時候我們總是那么容易沖別人發(fā)火,而且跟別人在一起待的時間越長、了解越多,你會發(fā)現(xiàn)越是容易發(fā)火。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呢?因為我們對別人的要求太多。我們總是妄想改變別人,妄想使別人的習慣、行為方式、講話方式、觀點或是人生態(tài)度跟自己保持一致,總是妄想不讓任何人對自己失禮、冒犯自己。或者我們總是希望別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我們在心理上對別人的要求太苛刻,甚至到了希望能夠左右別人、能夠改變別人、能夠讓別人按照我們的方式來做事情的地步,盡管我們沒有直截了當?shù)卣f出來。
我們有時不滿意別人的行為,總是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力量來改變別人。其實這不僅是徒勞無功的,而且還會引起別人的反感。我們常常要求別人改正自己的錯誤,告訴別人我們對他們的做法多么不滿意,多么希望他們能夠改變這些行為。當我們的想法得不到滿足時,我們會不斷地來重復自己的意愿,而且口吻會越來越強烈。
如果還是達不到目的,我們則可能會對他們怒目相對,比較極端的人則會大發(fā)雷霆。事實上,我們一直在想盡一切可能的辦法,試圖按照自己的意志改變別人、糾正別人、提醒別人,甚至是哄騙、祈求、鞭策、辱罵、恐嚇、威脅,無所不用其極。且不說我們想盡了多少辦法企圖改變別人,單是我們這樣費盡心機地企圖按照自己的意志來改變別人就足夠令人生厭了!
看看出租車司機張東在遇到類似的情況時是怎么做的吧。張東是北京的出租車司機。一天,在首都機場,有個客人上了他的車,驚訝地發(fā)現(xiàn)這輛車地板上鋪滿了羊毛地毯,地毯邊上還點綴著鮮艷的花邊;玻璃隔板上鑲著漂亮的名畫復制品,車窗一塵不染。客人既驚訝又愉快地對張東說:“我在國內(nèi)還從沒搭過這樣漂亮的出租車呢!”
“呵呵,您過獎了。”張東笑著說。
“你是什么時候開始裝飾你的出租車的?”客人問道。
“車不是我的,都屬于公司。”張東說,“其實我原來在公司做清潔工人,每輛出租車晚上回來時都要拖回一堆垃圾。地板上全是煙頭,座位或者車門把手甚至有口香糖之類黏黏的東西。我當時想,如果有一輛很清潔很干凈的車給乘客坐,乘客也許會多為別人著想一點。
“我拿到出租車牌照后,便馬上開始清潔公司給我駕駛的出租車。我把它收拾得干凈明亮,又弄了一張好看的薄地毯和一些花。每個乘客下了車,我就查看一下車子,看看有沒有留下什么垃圾,一定要在下一個乘客上車前把車里打掃干凈。
“其實,你把一切都打掃干凈時,別人也不會故意破壞你創(chuàng)造的好環(huán)境。從開車到現(xiàn)在,客人從來沒有一根煙蒂要我撿拾,也沒有花生醬或冰淇淋蛋筒之類不容易清潔的垃圾。”
司機張東在看到出租車上的垃圾時,首先想到的不是要改變乘車的人,而是先從自己開始,先從改變車內(nèi)環(huán)境開始做起。干凈的環(huán)境也影響著乘車人的心情和行為,沒有人會在這樣優(yōu)美的環(huán)境中做一個破壞者。這說明什么?你雖然不能改變他人,但你文明和紳士的行為會感染別人。如果他認可你的行為,他自然也會跟你一起改變。不用你對他提出要求,他自己會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張東的事例也讓我們看到,無論何時,我們要先對自己有要求,先要求自己凡事都做到位,才有資格去要求別人。
思路突破
要求別人,不如改變自己
改變別人是事倍功半,改變自己是事半功倍。一味地要求他人倒不如更多地反思自己,先對自己有要求,然后才是別人。寬以待人、嚴于律己才是為人處世之道。
放棄一味改變別人的錯誤觀念
你問問自己,你愿意被改變嗎?你愿意放棄自己的想法而去和別人保持一致嗎?如果你不愿意的話,那么你應該知道,別人也是這樣想的。企圖改變別人的人很少會成功,別人很少會按照你的意志來改變自己。而且有時候你的努力還會事與愿違,獲得完全相反的結(jié)果。
不要企圖改變別人了,哪怕你花再大的力氣,最后的結(jié)果也只會是失敗。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大家都是喜歡聽別人夸獎不喜歡聽別人指責的。你越是強調(diào)他人的缺點,越是希望他們改掉這些缺點,他們反倒會重復自己的錯誤做法,哪怕你的建議對他是有益的。有時我們越是期望能夠盡快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反而越是弄巧成拙,事與愿違。
企圖改變別人這個思路本身就有問題。人常常有以下幾種錯誤的觀念:
第一種錯誤觀念:我們總認為自己比別人更聰明,在智慧或者心理方面甚至能力上,別人總是不如我們的,也想當然地認為他人應當遵守我們的行為準則,好像全世界只有自己是正確的,別人都是錯誤的,因此強烈地要求別人遵照自己的行為準則來行動。這種做法、這種意識即使不會對別人造成多么大的傷害,也足以讓人覺得非常的可笑。你憑什么證明你的確比別人強呢?你憑什么認為自己的想法的確比別人的想法更有價值呢?你憑什么覺得自己的觀念、行為方式優(yōu)于別人呢?如果你沒有證據(jù),那為什么企圖讓別人按照你的想法和思維處事呢?
第二種錯誤觀念:總以為每個人都樂于改變自己。事實并不是這樣,對我們自己而言,我們也喜歡固守自己的習慣性行為,別人自然也不愿意改變自己的行為。況且,你認為是缺點的習慣,別人說不定還認為是優(yōu)點呢;而你認為是優(yōu)點的,在別人眼里也可能是缺點。
第三種錯誤觀念:總以為只要是自己真誠的建議,別人一定會虛心接受。認為比起別人對我們的那些行為,我們對于他們的行為并不會令他們討厭,這也是一種錯誤的想法。出現(xiàn)這樣的想法只因為我們只關(guān)注自己,很少會把注意力放在別人的身上。如果別人對我們的一舉一動都要時刻關(guān)注的話,那早就無法容忍我們的行為了。但是別人并沒有對我們的行為指手畫腳、說三道四,并沒有來控制、干涉我們的行為。事實上,他們這樣做并非因為我們更加優(yōu)越、比別人更優(yōu)秀,而是因為他們更懂得去寬容別人。
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如果發(fā)生了什么讓我們不愉快的事情,那么我們應該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多從自己的角度找原因,而不要去一味地指責別人。如果他人的行為冒犯了我們,那么我們應該反省自己,而不應該寄希望于改變別人。這樣才能更好地跟別人和平共處。執(zhí)拗地認為別人的一切都是錯誤的,必須加以改變而且企圖去改變別人,這是永遠也不可能做得到的。因為問題出在你身上而不是別人那里。不能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只會做太多的無用功,而不能解決問題。
改變自己更容易
劉易斯·普雷斯諾爾說:“也許你會認為別人的行為像是傻瓜,但是每個人都有權(quán)利按照自己的方式來行動,即使他們的行為真的非常愚蠢。”當別人的行為讓我們不滿意時,要求別人不如改變自己。
很久以前,在很遠的地方住著一位國王,他貴為一國之君卻常常感到不快樂。其實他的生活已經(jīng)足以讓他滿意了:他擁有漂亮的宮殿,他的臣民對他十分忠誠,他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總之,他生活得非常舒適。盡管過著如此奢華的生活,但他還是不滿足。他希望自己能夠徒步走遍他的國家,去看看他的臣民;他希望能看到自己的臣民也在過著比較舒適的生活。不過他的這個愿望不太容易實現(xiàn),因為他的國家到處是山,道路坎坷崎嶇。他無論走到哪里,腳底板都會感到疼痛無比,所以他根本無法走遍他的國家。
國王很想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但又想不出一個好主意來。一天,他召集了國內(nèi)所有聰明的謀士到宮里,讓他們幫他想想辦法。謀士們彼此交頭接耳討論了一下,但臉色都不好,因為誰也沒有很好的意見。最后一位老謀士說:“尊貴的陛下,請給我們3天的時間吧,難題肯定會解決的。”“好吧。”國王同意了,而且他讓所有的謀士在會議室思考,以免受到干擾。
3天一晃就過去了。盡管謀士們想出了很多主意,但都是不可行的。到了第三天的晚上,他們派一個代表去回復國王:明天一早,他們一定將他們的想法告訴國王。
第四天一早,國王很早就來到了宮殿,用期待的目光看著所有的謀士。沉默片刻后,最老的謀士說道:“尊敬的陛下,我們的主意就是您需要下令殺掉咱們國家所有的牛,然后剝掉它們的皮,用來為您鋪路。這樣山路上鋒利的石頭就不會扎痛您了。”國王問:“這需要多長時間啊?”謀士答道:“要10年。我的陛下。”
“10年!”國王驚呼道,“我怕我都活不到10年了。如果這就是你們的主意的話,那么應該把你們的皮剝掉。”國王一怒之下說出了氣話,不過他并沒有這樣去做,因為他還算是一個通情達理的仁君。
就在這靜得連呼吸都聽得到的時刻,宮里的一個小太監(jiān)不知不覺地爬了進來,他大膽地對國王說:“陛下,如此說來還不如只殺一頭牛,用它的皮包住您的腳,這樣您就可以走遍我們的國家了,根本不必殺掉所有的牛。”
國王恍然大悟:有時候,改變自己比改變整個世界要容易得多。
以身作則,是贏得尊重和效仿的前提
很多人都犯這樣的毛病:責人易,非己難,看社會看他人處處不順眼。實際上最大的問題恰恰出在自己身上,往往自己的心境調(diào)整好了,身邊的環(huán)境也會跟著改變。在責難別人時,應該先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元史·許衡傳》里有這樣一段記載:許衡做官之前,一年夏天外出,天熱感覺口渴難耐,剛好道旁有棵梨樹,眾人爭相摘梨解渴,唯獨許衡不為之所動。有人問他為何不摘,他回答說:“不是自己的梨,豈能亂摘!”那人勸解道:“亂世之時,這梨是沒有主人的。”許衡正色道:“梨無主人,難道我的心也無主人嗎?”終不摘梨。
任弼時同志常常把自己形容為一只駱駝,馱負著國家和民族的希望,任重道遠。載著重物在茫茫沙漠里遠行的駱駝,從不拈輕怕重、偷奸耍滑,而是憑借著頑強的精神一步一步地艱難跋涉。駱駝還有一個特點,它始終向著一個既定的目標前行。任弼時同志以駱駝自喻,也充分表現(xiàn)出他革命的堅定性和甘于負重、吃苦耐勞的精神。他從16歲起就投身革命,抱定“人生原出謀幸福,冒險奮勇男兒事”的人生信念。由于不停地忘我工作,終至積勞成疾。在他病情日益加重時,同志們都勸他休息,他堅定地答道:“我們都是共產(chǎn)黨員,肩負著革命的重任,能堅持走100步,就不該走99步。”
董必武同志也把自己形象地比喻為“布頭”和“龍?zhí)住薄!安碱^”,就是把自己看作革命隊伍中的平凡一員,不自大,黨把自己補在哪兒,自己就牢牢地貼在哪兒;黨需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討價還價,不計較得失。
想贏得別人的尊重,關(guān)鍵不是在多大程度上改變別人,而是在多大程度上改變自己,或者提高對自己的要求。從上面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老一輩革命家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凡事不去管別人能不能做到,而是自己首先做到,不斷提高對自己的要求。
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有時候,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我們要戰(zhàn)勝自己,就要嚴格要求自己,否則必定一事無成。
點亮思維
不要總是對別人提出要求,別人有別人的想法和立場。當你想不通、看不慣別人的行為與觀點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先改變自己,先對自己有要求。
上一篇:充分利用“第二時間”
下一篇:先理解別人,然后被別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