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苛求自己,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文森特在成為白宮法律顧問之前,職業生涯一直是很順利的。據他的同事講,他在事業上沒有經歷過任何的挫折,連一點小失敗都沒有。后來,由于出現了政治丑聞事件,他深感內疚。這件事讓他覺得自己很失敗,他沒辦法接受自己出現任何的紕漏,最終選擇了自殺。
僅僅一次的失敗,真的意味著整個人生都淪陷了嗎?
英國作家瓊恩在她的演講中,是這樣看待“失敗”的——
“失敗只是意味著剝去了生活中無關緊要的東西……現在,我終于自由了,因為我最大的坎坷已成為過去,而我依然健康地活著,這就是上天對我最大的恩賜。曾經橫亙在我生命旅程中的那些障礙為我重建了生命的扎實根基……失敗并不是完全意味著不幸,它給我帶來了內在的安全感。失敗讓我認識了自己隱藏的、未知的那一部分,而這些是無法從其他事情中學到的。”
“通過這些失敗的激勵,我培養了強大的意志力,具備了比我想象的更強的自律性,我覺得自己曾經經歷過的那些坎坷比紅寶石還珍貴……當你認識到挫折可以使你變得更強大、更加充滿智慧的時候,你才真正具有了生存能力和面對壓力的生命張力。只有你本人經歷了失敗的考驗,你才能真正認識自己,也就能夠更加坦然地享受未來的成功。”
不少心理學家從能否從容地接受失敗的角度,把人的心理劃分為兩種:一種是“消極的完美主義”,即我們常說的“完美主義”;另一種是“積極的完美主義”,也就是“最優主義”。
兩者的區別是什么呢?完美主義者,拒絕接受現實中的失敗,認為人生就該是一帆風順的,他們只關注結果,思維比較極端,習慣搜索缺陷;最優主義者,認為人生旅程可以出現坎坷,能夠接受失敗,并從中得出經驗,具有變通性的思維。
如何才能從一個完美主義者,轉變為最優主義者呢?
哈佛大學積極心理學與領袖心理學講授者泰·本博士提出了一個3個“P”理論:
·Permission——允許
接受失敗和負面情緒是人生的一部分,要制定符合現實的目標,采用“足夠好”的思維模式。不必要求自己非得達到令人望塵莫及的高度,符合60分的標準,就要給自己一些鼓勵和認可,不必非得達到100分的標準,才認為是好的。
·Positive——積極面
看事物的時候,要多尋找它的積極面。即便是失敗,也要把它當成一個學習的機會,看看是否能夠從中學到點兒什么。
·Perspective——視角
心理成熟的人,具備一項很重要的能力,就是愿意改變看待問題的視角。
你可以問自己:“一年后,五年后,十年后,這件事還這么重要嗎?”當我們試著從人生的大格局來看待問題時,就像拍照時拉遠了鏡頭,視角會變大,能夠看到一個更寬闊的視野。
如果說,追求完美的目的是為了體驗幸福,那么不苛求自己,本身也是一種幸福。不要再為不完美的瑕疵為難自己,我們對事情的主觀解釋就決定了它們在我們眼中所呈現的樣子。很多時候,對失敗的恐慌和極度反感,很容易讓人生陷入困境;從容地接受不完美,試著利用失敗,反倒更能靠近想要的目標。
上一篇:一杯花茶,舒緩現代人的壓力
下一篇:不同尋常的思路,帶來不同尋常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