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吃點苦,凡事靠自己
古話說:“艱難困苦,玉汝于成。”任何人,要想成才成功,不回避“艱難困苦”,方能“玉汝于成”。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學會吃苦,在必要的“窮”和“苦”中得到錘煉,懂得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方能體會到靠自己的努力爭取得來的快樂,才會懂得珍惜。
我們都知道歷史上有名的“扶不起的阿斗”,其實,他的昏庸無能很大一部分源自缺乏鍛煉的機會,乃至最終留下了“樂不思蜀”這個千古笑柄。
劉備去世后,他的兒子劉禪即位,成為新一代蜀國皇帝。劉禪有個小名叫阿斗,他是個昏庸無能的人。劉備死前,曾經將劉禪交給諸葛亮輔佐,因此,一段時間以內,蜀國沒有什么大問題,但諸葛亮等一眾賢人死后,蜀國很快亡國,劉禪也被魏國俘虜了。
蜀漢被滅之后的一段時間內,劉禪都留在成都,后來,魏國司馬昭覺得不妥,便把他轉移到了洛陽。
劉禪到了洛陽,便被司馬昭封為安樂公,與他同行的蜀漢大臣也被封了侯。司馬昭這樣做,無非是為了籠絡人心,穩住對蜀漢地區的統治。而在劉禪看來,這已是很大的恩典了。
有一次,司馬昭大擺酒宴,邀請了劉禪以及蜀漢的舊臣。席間,司馬昭叫來了一些歌女出演蜀國歌舞。眾大臣紛紛有所感觸,想起了自己的亡國之痛,有的還流下淚來。唯獨劉禪,好像在自己的行宮一樣毫不動容。
這一切,都被司馬昭看在眼里,宴會后,他對賈充說:“蜀國出現劉禪這樣無能的君主實在可笑,沒心沒肺都這步田地!相必,即使諸葛亮再世,也無力維持蜀漢的政權了。”
過了幾天,司馬昭在接見劉禪的時候,問劉禪說:“您還想念蜀地嗎?”
劉禪樂呵呵地回答說:“這兒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
劉禪懦弱無能的弱點其實和諸葛亮有很大的關系。劉備在世時,諸葛亮便擁有一切大權,絲毫沒有給劉禪任何鍛煉的機會,劉備死后,阿斗即位時年值十七,正是長見識增才智的時候,而諸葛亮卻包攬一切,阿斗仍然是“溫室中的花朵”。因此,諸葛亮一死,阿斗便六神無主了。
其實,之所以要強調不能丟下吃苦這一品德,是為了加強對年輕人意志品質的磨礪、鍛煉、培養。我們發現,那些功成名就的偉大人士,無不飽經生活的苦難和精神的洗禮,從而獲得了意志和能力上的一種升華;而那些衣食無憂、受人百般呵護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些性格、品行甚至價值觀上的缺陷,可以說,蜜罐里長大的人弱點相對更多。
的確,現實生活中,一些年輕人不愿吃苦,與他們的生活環境和家庭教育有密切關系,因此,從年輕人自己的角度看,要想在吃苦耐勞的過程中有所收獲,就應該將吃苦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無論在生活上工作還是學習上,都應多吃點苦,凡事靠自己,相信會對你有所幫助的。
我們先來看其他國家的孩子是怎么吃苦的:
在德國,只要孩子滿了18歲,很多父母就會斷了孩子的生活費,這些孩子便自己打工掙錢,至于掙多少、怎么花,父母也是不干涉的。當然,對于一些花費較多的、孩子自己已經無法承擔的開銷,如考駕照,父母就得幫孩子分擔一部分了。
在北歐的挪威,打工的孩子也很多,他們掙的錢更是不少,有的孩子能用自己打工賺的錢去國外旅游一圈再回來。比如,他們在高中時,就可以一邊打工,一邊上學,等到放暑假或者寒假,他們就會拿這部分錢去旅游。他們要么是去飯館端盤子、刷碗,要么是給人送報紙等。
而在美國的芝加哥,這個美國首富地區之一,依然有很多打工的孩子。比如,曾經有記者看到,一個炎熱的夏日里,有三個七、八歲的孩子在路邊賣一毛錢一杯的檸檬汁。而在路邊的大樹下,一位中年婦女躺在那里,看樣子,她是那些孩子的母親。每當小孩子們又贏得了一位路過的顧客,他們便會大聲地向那中年婦女喊道:“媽媽,又是一毛錢!”眼睛里閃著興奮與驕傲的孩子們,當天下午已經賺了兩塊多錢。這位媽媽不但為孩子們創造了一個真實的游戲,同時她也從一個小的側面教會了孩子金錢與工作的關系。
據美國媒體報道,很多孩子,包括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女兒薩莎和瑪利亞,都通過幫忙做家務賺取一周的零用錢。奧巴馬說,他只給自己的兩個女兒(當時一個7歲、一個10歲)每人每周一美元,作為她們做家務的報酬,如布置餐桌、清洗碗盤。
走向社會是每個人必將經歷的人生課題,參加社會實踐,既能讓我們在成長道路上開拓視野,又能幫助我們增長智慧,最重要的是,能讓我們親身感知社會現實狀況,從而珍惜現在的生活,在吃苦中逐漸獨立起來,形成良好的品質和人格。
當然,你并不需要在生活中刻意讓自己受苦,吃苦是一種心理承受力。人在艱苦的環境中,戰勝的不是環境,而是自己。“逼”自己去吃苦,忍耐力就會降到最低點,不僅不能磨煉自己的意志,還會產生受挫意識。
上一篇:堅持自己,才最美麗
下一篇:女孩不是老虎,你也不是病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