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看待問題,避免幸存者偏差
很多時候,人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一切,這是因為人有強烈的主觀意識,在做很多事情的時候,都會情不自禁地從主觀角度出發思考和考察問題,也會更加強烈地想要滿足自身的欲望和需求。殊不知,這樣的主觀使得人們無法客觀公正地看待問題,也常常會在思考問題的時候陷入各種被動的局面之中,無法自拔,甚至讓自己困頓不安,也失去對于人生的主動把握和掌控。
這樣的現象折射到心理學中,有一個專門的心理學名詞,叫作幸存者偏差。幸存者偏差的意思是,人們總是在主觀意識的影響下無形中就篩選出自己想看到的信息,這樣一來就不知不覺間忽略了那些看不到的信息,使其成為視野的盲區。這樣的誤解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人們忽略了那些至關重要的信息,而做出想當然的判斷。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一個國家的工程師研究那些奔赴戰場之后又飛回來的戰機,發現這些戰機上機翼中彈的概率很高,為此大多數飛機都是機翼受損。原本,工程師想要加固飛機的機翼,但是卻有一個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見,那就是要加固飛機的尾部。這是為什么呢?原來,那些機翼受損的飛機全都成功地返航,而那些機尾中彈的飛機卻全都沒有回來。為此,幸存者偏差心理使得人們更多地關注機翼中彈返航的飛機,而忽略了機尾中彈沒有成功返航的飛機,使其成為視野的盲區。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現象并不罕見,最糟糕的是很多人無形中就犯了這樣的錯誤。
人,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世界,換而言之,一個人心中有什么,就能看到什么。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在每個家庭里,父母對于孩子的教育都是不同的。那些對于孩子的教育全然不懂的父母,無知者無畏,覺得對孩子應該盡到的責任就是滿足孩子的吃喝拉撒。相比之下,一個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的父母,反而更加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是因為他們知道教育孩子絕非簡單易行的事情。
民間有句俗話,叫三天學醫,走遍天下,三年學醫,寸步難行。實際上也是在形容學醫短暫的人覺得自己什么都懂得,是因為他們心中沒有危機存在,而學醫時間長的人卻覺得自己什么都不懂,因而在做事情的時候總是有更多的焦慮,也總是感受到危險的存在。這正應了那句俗話,無知者無畏。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盡量打開思維的局限,從而更加全面地看待問題。很多時候,人們總是只能看到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這也是為什么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原因。當我們可以盡量全面地看待問題,也能夠深入理性地分析問題,我們的人生就會有更好的發展和成長,也會變得更加全面和理性。其實,對于信息的篩選和屏蔽,也不僅僅是由視角決定的。美國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神經生理學家,曾經專門研究過人的神經。他發現,在人的腦部活動中,那些因為感覺刺激導致的神經活動,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后,就會消失在大腦皮層中。實際上,這是從心理角度來屏蔽信息,而留下來的那些信息則是大腦更愿意接受和處理的,也就在我們心中折射的外部世界。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是這個道理。我們以為其他生命眼中的世界和我們自己看到的世界是相同的,實際上并非如此。每個人對于外部世界都有自己的理解,為此外部世界在不同人心中的折射也是不同的,正是這個道理。
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每個人都趨之若鶩,然而,若我們心中的世界非常狹窄,也許根本容不下成功。只有擁有大格局,只有在人生的道路上打開局面,我們才能擴大自己心中的世界,也真正讓人生變得天高地遠,大有作為。
上一篇:克服內心的恐懼,才能擁抱人生
下一篇:內心強大,不奢求每個人都喜歡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