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做個誠信的人——“曾子殺豬”教子誠實
曾子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門生之一,也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曾子殺豬”是一篇流傳千年的教子故事。
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集市買東西,他們的兒子也嚷嚷著要一起去。曾妻覺得帶著孩子去麻煩,就隨口對兒子說:“你乖乖在家等著,我回來就殺豬燉肉給你吃。”
兒子最喜歡吃豬肉,一聽說媽媽回來能給自己殺豬燉肉吃,頓時安靜下來,乖乖地回去了。
等曾妻從集市回來時,剛一進門,就看見院子里已經準備好了水盆、刀子,而曾子正把一頭小豬捆好,準備殺豬。他們的兒子正喜滋滋地站在一旁,看著父親殺豬。
曾妻忙上前阻攔道:“你這是做什么?豬還這么小,怎么能殺呢?”曾子說:“你忘了自己早晨怎么對孩子說的了?”
曾妻有點生氣地說:“我只是隨口一說,糊弄小孩子的,你怎么能當真呢?”
聽完妻子的話,曾子站起身,語重心長地說:“在孩子面前是不能撒謊的!我們現在說一些欺騙他的話,等于是教他以后去欺騙別人。雖然你只是隨口一說,哄住了孩子,但過后他知道你說謊欺騙了他,就不會再相信你的話了。這樣一來,我們以后還怎么教育孩子呢?”
曾子的話讓妻子很自責,后悔不該對孩子說那樣的話,更不應該欺騙孩子。既然已經答應殺豬給孩子吃肉了,就要說話算數,取信于孩子。于是,她只好過去,幫曾子一起把小豬殺了,為孩子燉了一鍋肉。
<<<家教家風感悟
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答應的事就像是銅墻鐵壁一般堅不可摧。但是,如果父母多次承諾都沒能兌現,孩子就會對父母的言行漸漸產生懷疑,以后也不會百分百地相信父母了。即使以后父母再真誠地許下承諾,由于此前的食言,孩子也會認為父母是在敷衍自己。
與此同時,孩子還會有意無意地模仿父母的這些言行。當他對別人做出承諾時,也不愿意再說到做到。因為他覺得,既然父母能這樣做,那么自己也可以,沒什么大不了的。在這種教育觀念下,孩子也很難養成誠實守信的好品質。
作為一代大儒的曾子,自然深諳其中的道理,因此也十分注重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當妻子向孩子“承諾”后,他立刻用實際行動兌現了妻子的諾言,在孩子面前樹立起來了誠信的形象,為孩子做出了好的榜樣。所以,如果想讓孩子成為一個誠信的人,我們不妨學學曾子的家風,用實際言行去感染孩子、影響孩子。
1.身教重于言傳,用自己的行動做表率
曾子的做法,在今天很多父母看來似乎都有些小題大做了:糊弄孩子嘛,誰都有過,何必當真呢?
然而,曾子的做法無疑是正確的。他用自己的行動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誠實待人,雖然殺了一頭豬,眼前利益遭受了損失,但從教育子女的長遠利益來看,這么做卻是值得的。要知道,父母的一言一行在孩子眼中都具有模范和榜樣作用,父母做得好,孩子就學得好;父母做得差,想讓孩子做好就很難。
試想一下,如果當初曾子和妻子的想法一樣,哄騙孩子一下,不兌現自己的諾言,豬是保住了,但孩子發現自己受了騙,以后肯定再難以相信父母。這樣一來,父母再想教育孩子誠信,孩子恐怕都不會聽了。這也是現在很多父母說孩子難教育的原因,父母沒有在某些方面做好身教,沒有用自己的行動做好表率,又怎么能強求孩子一定要做好呢?
所以,要想讓孩子成為一個誠信的人,父母首先應像曾子那樣,對孩子誠信,這樣再去教育孩子,孩子才會信服。
2.不要輕易給孩子開“空頭支票”
有些父母為了打發孩子,會隨便跟孩子許諾,比如答應孩子考100分出去旅游、答應孩子不哭鬧就可以買玩具,結果等孩子做到了,父母卻找各種借口食言了。這樣的做法是很傷害孩子的,而且孩子受到這種不守信行為的暗示,也會跟著模仿。
家庭教育中的誠信教育是很重要的,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如果覺得沒有可能實現的事,就不要輕易給孩子許諾。一旦答應孩子的,就要努力做到,不能找借口百般推諉,更不能在失信后對孩子一通責罵。
如果答應孩子后,的確因為一些原因而無法兌現,父母要及時向孩子說明原因,真誠地向孩子道歉,請求孩子的原諒,并和孩子商量怎么彌補。只有這樣,才能取信于孩子,也才能給孩子做好誠實守信的典范。
3.孩子說謊,父母要正確引導教育
雖然我們希望孩子做個誠信的人,但因為孩子年齡小,尚未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因此有時候也會說謊。
當你發現孩子說謊時,不要立刻大動干戈或棍棒相加,而要冷靜分析,區別對待,弄清孩子說謊的原因。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說謊大多是出于本能的反應,比如想要逃避責罰等。對此,父母要正確積極地引導,讓孩子認識到說謊是錯誤的行為,是不誠信的表現,說謊是要付出代價的。
這也提醒父母,當孩子犯錯時,不要對孩子斥責打罵,這樣只會讓孩子為了逃避打罵而變得愛說謊。相反,父母要積極引導孩子勇敢地承認自己的錯誤,冷靜地分析錯誤,并主動承擔因自己的錯誤而造成的后果,爭取“把壞事變成好事”。
上一篇:警惕抑郁,別讓它傷害你
下一篇:讓孩子在逆境中充實和豐富自己——丁玲教子磨煉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