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屈能伸成就大業
生活中,我們有太多的壓力。每個人面對壓力的反應不同,有些人被壓力壓垮,有些人則借壓力開創新的生活。
其實當我們面對紛至而來的各種壓力時,我們要學習一下雪松的精神。當大雪來臨時,不一會兒,樹上就落了厚厚的一層雪。不過當雪積到一定程度,雪松那富有彈性的枝條就會向下彎曲,直到雪從枝上滑落。這樣反復地積、反復地彎、反復地落,雪松完好無損。
可其他的樹,因為沒有這個本領,樹枝被壓斷了,只有雪松因為特殊的本領,才度過了大雪紛飛的寒冬。所以,我們對于外界的壓力要盡可能地去承受,在受不了的時候,學會彎曲一下,像雪松一樣讓一步,這樣就不會被壓垮。
確實,彎曲不是倒下,也不是毀滅。它不僅是一種生存方式,更是人生的一門藝術。
大丈夫要想成就大業首先就要能屈能伸,忍人所不能忍,這樣才能為人所不能為。大家耳熟能詳的韓信忍胯下之辱而圖蓋世之功業的故事,成為千秋佳話。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就是因為一般人很難理解韓信的作為,所以,周圍的人都恥笑他。可是,如果韓信當時一氣之下捅死了屠夫,按律當斬,自然就無法再施展自己的抱負。
韓信忍辱負重,不同屠夫爭一時之短長而毀掉自己的前程,這種忍耐精神,既不是屈服,也不是逆來順受;而是委曲求全,以暫時的退讓集聚進攻的力量。
古往今來,以忍讓求取大業者數不勝數,從越王勾踐的“臥薪嘗膽”,到魏國司馬懿的“裝病奪權”,人們講述著這些故事,也在佩服他們的忍耐精神。
如果當時勾踐和司馬懿不是以暫時的忍讓,積聚力量,磨煉意志,而是采取公然對抗的做法,將無異于自取滅亡,也根本無法成就大業。
堂堂七尺男兒能屈能伸,并不是就要忍氣吞聲,而是忍一時之氣能更好地成就大業。古有韓信能忍胯下之辱。何況我們忍受的只是工作上的責備和不公平的待遇。為求得到更好的發展,我們需要堅持和忍耐!這樣才能成就大業。
姜子牙在溪邊垂釣的時候正好遇到文王,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基業;諸葛亮高臥于隆中,后來幫助劉備建立蜀國;韓信忍辱鉆胯,成為興漢名將;司馬遷甘受腐刑,終于完成《史記》。這些流傳千古的人物都是歷史上有名的能夠掌握“屈”和“伸”成功的范例。
陶淵明因五斗米不肯屈腰而掛印辭官還鄉,詩詞雖然給后人留下來不少,但他胸中治國安民的才華卻沒有了施展的機會。
同樣是清官,鄭板橋采取的忍讓策略,用自己的智慧和那些貪官做斗爭,為天下的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這就是“屈”和“伸”留給后人的思考,并啟迪后人該如何面對那些“屈”和“伸”的問題。
人這一生中,一般人總是認為屈與伸代表著進或退,“屈”就意味失意,而“伸”則當為得意,這只是從一種表面的理解。
實際上,人生中的“屈”與“伸”遠遠不是這樣簡單。人這一生中的“屈”和“伸”應該順其自然按著局勢的變化而變化,千萬不可盲目而行。
身為現代人應把握自己的時機,不貿然行動。如果將時機把握住則能由弱變強,由小變大。如果不能將時機給把握住的話,非得棄弱逞強,到時不但不能把自己的目標實現,反而會輸個一塌糊涂。
歷來成功的從政者都知道“忍”字是傳家寶,能忍者方能伺機待時,他們知道,等到自己有足夠的力量和對手抗爭的時候再猛地反擊,必能一戰而勝。
日本人講一個“忍”字,是要培養自己剛強的毅力和堅忍的耐力。能忍得旁人所難以忍受的東西,才能使自己能屈能伸,不斷地積蓄力量,增加忍耐力與判斷力,這樣才會為將來的成功事業積累資本。
宋代蘇洵曾經說過:“一忍可以制百辱,一靜可以制百動。”
這就是說,忍的作用可以抵抗千軍萬馬,可以說是“忍小謀大”的策略。諸葛亮對孟獲七擒七縱,忍住仇恨,況且是一忍再忍,最終以自己的忍讓制服了他們,保住了國家的安寧與和平。
孟獲是三國時南方少數民族的首領,率兵反叛,諸葛亮奉命來平定。當諸葛亮聽說孟獲不但作戰勇敢且在南中地區的部族中很有威望,于是他想到如果能把孟獲爭奪過來,就會使蜀國有一個安定的大后方。于是,諸葛亮下令要活捉孟獲,不許傷害他。當蜀軍和孟獲的部隊初次交戰的時候,諸葛亮故意退敗,引孟獲追趕。孟獲就仗著自己人多,只顧著向前沖,結果中了蜀軍的埋伏,大敗,自己也做了俘虜。
當蜀軍押著五花大綁的孟獲回營時,孟獲心知這次死定了,便刁鉆使橫,破口大罵。誰知一進蜀軍大營,諸葛亮不但叫人給他松綁,還陪他參觀蜀軍營寨,好言勸他歸降。
孟獲野性難馴,不但不服氣,反而倨傲無禮,說諸葛亮使詐。諸葛亮毫不氣惱,就把他放了回去,二人約定再戰。孟獲回去以后,重整旗鼓,又一次氣勢洶洶地進攻蜀軍,結果又被捉了起來。
諸葛亮勸降不成,再次把孟獲送出大營。孟獲還是那個犟脾氣,回去又率人來攻并同時改變進攻策略,或堅守渡口,或退守山地,不管他怎樣也都擺脫不了諸葛亮的控制。
一次又一次遭擒,一次又一次被放。到了第七次被擒,諸葛亮還要再放,孟獲卻不肯走了,他含著淚說:“丞相對我孟獲七擒七縱,可以說是仁至義盡,我打心眼里佩服,從今以后,我絕不再提反叛之事。”孟獲回去以后,把各個叛亂部落都說服了,南中地區重新歸屬蜀漢控制。自此,蜀國的大后方變得穩定,南方各族人民也得以休養生息,安居樂業。
常言道,事不過三。忍讓一次兩次都可以,再三再四就會按捺不住??墒侵T葛亮卻為了自己后方的穩定而對孟獲捉了放放了捉,忍著自己的性子,并沒有因為孟獲的行為而放棄。
諸葛亮這樣做,就是想以德服人,使孟獲心悅誠服,不再叛亂。這樣就能夠使自己獲得一個穩固安定的大后方,使百姓免受戰爭之苦,同時也能積蓄力量以對付魏、吳的覬覦和侵略。
如果諸葛亮對孟獲的傲慢失禮和不識時務無法忍耐,抓住以后把他殺死,也只能出他一時的氣,反將會激起其他族人的敵意。所以忍與不忍的區別在于,不忍雖能解眼前之氣,忍卻能換來長遠利益的回報。
上一篇:能屈能伸大丈夫
下一篇:能舍能得真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