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者需要獨具慧眼
李兆基的經商之道和手腕在商界是公認的與眾不同、別具風格。最能體現其出眾風格的是其有別于常人的上乘功夫,那就是定力。他非但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的無畏勇氣,且有“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的豪邁氣概,在逆境中依舊有閑情去計劃未來和留意機會。
1974年,香港經濟低迷,香港人都對地產沒有信心,不動產商普遍對現實無可奈何。而正是在這樣一種常人認為前景一片渺茫的時候,李兆基卻已經準備在地產發展上有大作為了。
這絕非李兆基的感情用事,而是他靜心觀察到由于通貨膨脹相當厲害,早晚會激發市民的置業保值意識,如此以來,樓產復蘇指日可待。李兆基進一步認為,以香港經濟的特點和活力,只要有一兩宗大型的基建工程帶動社會經濟,前景就會立即呈現曙光。
所以,當1975年香港政府宣布為沙田填海建設招標時,李兆基就下定決心要投得這個他認為地產市場上的千載難逢的黃金機會。促使他下定決心的除了他固有的別具一格的對香港經濟前景的預測外,還有他對新界的看好,而尤以新界的重要區域沙田為最。
沙田地近九龍,只隔了個獅子山,交通極為方便。除了獅子山隧道之外,又有九廣鐵路可以直達,日后加上電氣化火車,更加便捷。加上人口密度低,獅子山景色不俗,這一帶空氣清新,環境爽朗,這種居住條件在九龍半島尤其罕有。在李兆基看來,沙田的發展前景一定能引起人們的極大向往。
另外,李兆基還發現政府對發展新界的計劃相當周詳完善,他斷定一個新城市經過現代化的精心審慎的規劃設計,市容一定比舊城更為優美,更為適合居住。
所以,李兆基斷定,一旦投得沙田這個填海地的權益,將來發展成沙田第一城,其日后獲取的豐厚利潤將是難以估量的。
然而,李兆基也必須面對一個現實,那就是填海造陸的成本是相當高昂的,以他和他的恒基地業的現有實力是難以獨自承擔的。而且這項計劃也面臨著相當的風險,畢竟香港的經濟前景為大多數人所不看好。經過思索,李兆基決定誠邀香港的其他實力雄厚的華資地產商,聯手發展。
結果,發展沙田第一城計劃的股東有新世界、長江實業、新鴻基地產等,幾乎匯集當時香港的所有華資地產巨頭,各占四分之一股權。這個計劃既然是李兆基的倡議,那也就順理成章地由恒基兆業出任整個計劃的統籌規劃者。
一切都很順利,這個李兆基匠心獨運、悉心培育的沙田第一城,在1976年時以2060萬元的價錢投得,是新界大型屋苑的先鋒,日后更成為新界的一個美輪美奐的標志。
沙田第一城于1975年開始設計構思,移山填海,進行地盤平整工程。1981年4月首期樓宇落成,1988年1月全部完成,共有52座住宅,有五個停車場,并有一條街市、兩個商場。整個計劃可容納五萬人,每個住戶單位面積約為500至1000平方英尺不等。
中心區內有悉心設計的園藝,四個兒童游樂場及寬敞的休息場地,且有社會福利署老人中心和傷健協會青少年中心,并有兩所小學、一所中學和三所幼稚園。
時至1997年,沙田第一城住宅每平方英尺轉手價平均為6500元,共值350億元,商場及車位總值50億元,即整個計劃共計總值400億元,該地盤是以2000余萬元之價向政府落標投得,連同建筑費及利息,如保留至今未曾出售,其利潤有一千倍以上。
連李兆基都幽默地說:“早知如此,任何一家當年獨力承建,今天就可以翹起二郎腿,什么都不必干了。”沙田第一城無疑是香港地產業內一個美麗的奇跡。
在市場經營當中,常常會遇見這樣一種情況,就是發現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卻限于自身的條件不能及時把握住而成遺憾甚至是遺恨。其實,機遇不可能是為某個人、某家企業量身打造的。
這就需要經營者在市場中擁有更為敏捷的判斷力和決斷力,充分利用條件、資源,緊緊抓住機遇。而遇到上述情況,強強聯合不失為一個上上之策。
強強聯合是指兩個優勢企業把各自的優勢結合起來形成更強大的實力。它表明了市場競爭格局的變化,預示著聯合后企業競爭實力的增強、市場份額的擴大、盈利水平的提高。
通過強強之間的聯合,不僅能夠在力所不能的機遇面前順利實現目標,還能夠在經營中實現優勢互補,優化資源配置,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研究與開發,最終擴大市場份額。強強聯合本質上是一種競爭的雙贏或多贏。通過聯合,共同實現對市場資源的占有和分享。
上一篇:生活中要時時警惕
下一篇:自以為是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