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芳華,盛世篇章
——《古文觀止》之王勃《滕王閣序》
作者簡介
董圖南:教育科學學院2016級小學教育(免師)專業2班的學生,任校通訊社美編社員兼星微工作室美編部副部長。
當我們欣賞一顆星辰,總要有天空的襯托才能顯現它的熠熠生輝,當我們拾起一枚貝殼,總要有細膩的白沙才能彰顯它的多彩,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思想洪流,匯聚在這一本《古文觀止》里,而初唐是其中永不熄滅的夜明珠,揮毫蘸墨的王勃,就是這夜明珠折射出最璀璨的光澤。
《古文觀止》是中國散文發展的結晶,難得之處在于蒙童讀來不覺高,文人讀來不覺低。征戰殺伐,禮尚往來,對酒當歌,眾生萬相,翻閱時都歷歷在目。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發展風格,《古文觀止》以朝代分論文章,學習歷史時,我們公認漢代的翩翩儒風、宋朝的容貌昳麗、元朝的彪悍勁勇。散文的發展亦是歷史的縮影,一本《古文觀止》,唐朝收錄中的經典當以王勃為先,二吳的構思精妙之處正在于此,言多必失,初唐盛景,文化與經濟交織的繁榮,全數交由讀者自行體會。
我不清楚有多少人曾經完完整整地閱讀過《滕王閣序》,《古文觀止》中初唐收錄不多,《滕王閣序》地位更顯重要,那句經典幾乎是一個心照不宣下意識脫口而出的暗號,“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十四個字,寫盡江上美景,風過漁舟。
王勃,唐代著名詩人,六歲作詩,九歲可撰《指瑕》,十六歲科考及第,出身名門望族,祖父父親在朝中均曾身居高位。
用今天的話來說,王勃是個不折不扣的高富帥,還極富有才情,在古代當得起擲果盈車,放在現代也會引起女孩子們的尖叫,才華過人且眼界開闊,他是站在高處觀察盛唐的一雙最合適的眼睛。當《滕王閣序》一揮而就,從此唐代散文再無可陳,索然無味。
滕王閣上,高朋滿座,天水悠悠,一次本應融洽的逢場作戲,這個眉目不羈俊朗的年輕人卻昂首站出,用彬彬有禮的態度寫出了不那么彬彬有禮的文字——也對,本是從馬背上打出來的天下,唐朝文人天生的灑脫不羈,怎能是區區幾句客套之辭就能敷衍的?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閻都督的輕視來得太早,長毫剛剛微蘸墨香,第一筆就被他輕而易舉地否定,然而這注定該千古流芳的文章不怕誰的否定。
“星分翼軫,地接衡廬。”
秋月當空,目光不可及之處,星星卻一直在緩緩不停地運轉,紫薇破軍,熒惑天樞,王朝的興衰總有人仰望蒼穹,用亙古的星軌來推算演說。這盛大的聚會恰如星辰百年難遇的靠攏一般,光芒燦爛,落入重重疊疊的峰巒之中,必定綻放于流芳百世的華彩文章。
輕視之后是長久的沉默,所有人的目光追隨著那只竹筆在宣紙上游走,目光閃爍著自己都沒有發現的迫切的期待和驚嘆。
“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采星馳。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
有人說“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是千古絕句,我卻更欣賞這開篇極盡恢宏的文墨。
土地是大唐的萬里秀麗河山,星辰是大唐迤邐的投影,水是大唐蓬勃不息的生命,風土人情是大唐輕舞的霓裳羽衣。
一篇《滕王閣序》,歌頌的何止是眼前江上那孤鶩翻飛上下,碧水泱泱?長長的畫卷要緩緩地鋪陳,筆走龍蛇,稱贊的是大唐坐擁萬里江山的氣度,稱贊的是唐太宗的那句“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
若無志同道合者齊聚一堂,空有美景又有什么人欣賞?世人道高山流水難覓知音,在座各位便是我的知音。
何等氣派胸懷,文人騷客,平生快事,不就是攜滿腹詩書,和三四知己好友對酌一場嗎?陽春白雪,曲高和寡,寂寞的思維一旦相逢,必然碰撞燃燒出熊熊野火。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
絲竹暫歇,眾人屏息等待,秋高氣爽,晴空的襯托下,像是有人執一壺濁酒,拾級而上,穿過朱紅曲折的回廊,雕梁畫棟下深深的帷幔間氤氳著檀香,碧玉的欄桿刻著舊人詩詞歌賦,愈行愈高,鐘磬之聲越是激越。
登頂的瞬間,一切又忽然寂靜了。
前文的壯美鋪陳只為了這一句。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簫聲悠悠地響起,聲音清澈透過云霄,像白色的鳳凰舒展翅膀,無須借風就能翱翔于九天之上。
美酒透明如琥珀,細細一線斟入琉璃杯中。
王勃的高妙之處正在于此。沒有屋宇襯托的樓閣不能稱之為樓閣,鯤鵬萬里,也須背負清風才能扶搖直上,沒有前文步步登高,振翅長鳴就無法驚人。
既已登高,何必生嘆。
嘆的是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一場盛大的宴會,把酒言歡,而余音散去,又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蓮花開于泥淖,人心不古,盛世明月,亦有瑕疵。
“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
倘若《滕王閣序》只歌詠碧水千重,絲竹管弦,也許在以后的日子里,它將會被譜上一支優美的曲子,由籠著輕紗的歌女微蹙眉頭日復一日地在金彩的畫舫上輕挑琵琶,靡靡低唱,贏得鬢間的一支釵頭鳳。
可是它卻不甘地停住管簫,此刻鼓聲乍起,驚散一縷焚香,恍惚鐵馬冰河踏入夢中。
帳下引頸長嘶的汗血寶馬,惺忪醉眼時的葡萄美酒,案牘勞形秉燭烹茶的奮筆疾書,朝堂上手執玉板的慷慨陳詞……
假如,終究只是假如。
我們不能說初唐如何,這是杜甫贊頌的盛世,脂米滿倉,路不拾遺。唐太宗的勵精圖治也非虛名,但天子朝闕,偏偏容不下這一個王勃。名門望族,到底高不過一個君心難測。
古來今往憤懣不平者甚多,王勃之所以高出一籌,自有他的高處。
長路漫漫,何時可進?行路之難,難在空有抱負,壯志不能酬。然而再難也要逆流而上,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他沒有退隱田園鋤田賞菊的恬淡,也不想恨恨地抱怨后拂袖而去。
他只是等,一直努力一直等,也許等不到一展宏圖,但是誰說就真的會永遠沉沒?
鼓聲漸漸消散,琵琶錚錚,好似千年霜雪落下,報國之情,雖十年飲冰,未嘗稍冷。
滿場寂靜,振聾發聵。
筆緩緩添上最后一抹,漏刻的水滴,不知何時流盡了。
請君各傾海陸。
這話很謙虛,卻也很狂。
滿卷繁華都被這一人寫盡,一世風霜都被他嘆去了,還有什么可說!
《滕王閣序》像是一出長戲,各色人物粉墨登場,風光霽月,恢宏的開始,卻無人敢收一個華美的結尾。
英年早逝,二十有七,明珠蒙塵。
從此無人敢歌詠這盛世,滕王閣仍在,閣上執酒高歌的人卻再不回來。
☆教師點評:李鐵
《滕王閣序》文道合一,情景交融,是《古文觀止》的名篇、代表作,以此為切入點,以點帶面,向人們介紹了《古文觀止》的特點。取見一葉而知秋的手法、通過對人物神態和風景的分析描寫勾勒出文人騷客、霽月風光的盛唐景象。用詞精準,能剖析字句深意,感情真摯豐沛發自肺腑,由景及人,由人至情,善用典故表達奮發的思想,邏輯清晰明確,文章整體通順,而不乏優美辭藻,讀來朗朗上口。
本文雖是介紹性的演講,但也很有文采,形散而神不散,有重心,說理與抒情并重,一波三折卻始終不屈不撓,悲調中不乏昂揚向上的精神氣度,彰顯唐朝文人的氣節和初唐盛世的天朝風度,恢宏大氣,語調激越而不尖銳,低沉處也不至過傷,語境把握極好,充分糅合了復雜的情感,自然不顯生硬,起承轉合層層遞進都恰到好處,使人為之眼前一亮,頗具古典意味。
教師簡介:李鐵,博士,助教,輔導員。
上一篇:幾百年后的垃圾食品研究
下一篇:壓低聲音,彰顯吉師風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