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綰清廉節儉
楊綰(?—777),字公權,華州華陰(今屬陜西)人。唐代宗時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崇文館大學士等。他素有德行,儉樸廉潔,拜相之日,朝中權貴聞風而變奢從儉。卒后唐代宗下詔稱贊他:“歷官有素絲之節,居家無匹帛之余。”
楊綰(wan)是唐朝中期的一位名臣,官至宰相。但他最出名的、也最為后人稱道的是他的節儉。
天寶年間天下動亂,肅宗即位,楊綰升至中書舍人,兼修國史。按照唐代的制度,他因為年齡大而被尊為舍人中的“閣老”。唐代官員的俸祿,除了俸料錢、職田、祿米、防閣、庶仆(防閣、庶仆類似于給官員雇用護衛、仆人的補助)等按官品支付的以外,還有公廨雜料(類似于辦公津貼)。公廨雜料歸“閣老”的部分占五分之四。但楊綰卻覺得同一個品級的官員理應享受同樣的待遇,而不應該以年齡排出等級。因此,他便把俸祿平均分給所有的中書舍人,以示公允。這樣一來,中書省的所有人對他都極為尊重。大家齊心協力,效率明顯高于其他部門,而且楊綰的為人也受到朝廷上下的一致贊譽。
到了唐代宗年間,楊綰又因政績突出升至吏部侍郎,專門負責考核官吏,決定是提升還是降低官職,實權很大。但楊綰卻從不居官自傲,而是公平考選所有官員,精選能人干才,因此受到眾人稱贊。
安史之亂平定后,元載自恃除奸大功專權擅政,滿朝文武官員都去迎合巴結他,唯獨楊綰仍然特立獨行,清操自守,不畏權貴,不怕孤立受到排擠,從來不去私訪拜會元載。而元載忌妒楊綰威望高,雖然表面很敬重他,但私底下卻疏遠他、猜忌他。后來元載借口整肅國子監和太學的秩序,將楊綰明升暗降,讓他做了國子監祭酒,雖然品秩地位都很高,但沒有什么實權。元載無非是想讓楊綰遠離權力中心,以消除楊綰對他的威脅,但社會輿論卻更加傾向于楊綰。等到元載因為犯罪被誅殺后,楊綰又被拜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是宰相之一。詔令公布之日,朝野上下一片慶賀之聲。
楊綰安貧樂道,品德高尚,他為官多年,所用車馬的裝飾也極為簡單。俸祿除了留下夠自己用的外,都分給了親朋故友,從來沒有置下任何家產,連一處像樣的住宅都沒有。他出任宰相,人心自然都受其影響,奢侈貪賄的風氣為之一改。當時朝中有個御史中丞名叫崔寬,是劍南西川節度使崔寧的弟弟,家中有萬貫財產,平時吃穿用行極為豪華奢侈。而且他還在皇城南邊修了一棟別墅,別墅里亭臺樓閣,建筑極盡精美華麗,堪稱天下第一。在楊綰上任這天,崔寬就默不作聲地讓人把別墅拆掉了。
還有,中書令郭子儀聽說楊綰拜了宰相,就下令軍營中的音樂減掉五分之四。有個京兆尹黎斡,在當時很受皇上寵信,每次出門都要帶一支很壯觀的隨行隊伍,單馬夫馭手就達一百人。楊綰拜相的詔書下達后,黎斡也馬上減少了隨從人員,總共只剩下十多人,可見楊綰的影響何等巨大。其他官員因為楊綰拜相而自覺節儉的不計其數,楊綰拜相本身好像就是又一道下令節儉的詔書。
妙語點睛
楊綰清廉簡樸、品行高潔、識見悠遠,在革新時弊上有卓越的建樹。因此人們把他比做楊震、山濤、謝安一類的清官廉吏。
警世良言
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宋史·范純仁傳》
上一篇:李沆儉樸自律
下一篇:楊震“清白”留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