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百年后的垃圾食品研究
作者簡介
王琳:教育科學學院2015級心理學專業的學生,擔任教育科學學院社聯秘書處部長一職。曾獲得“優秀團員”稱號,在校“納蘭杯”征文大賽中獲得一等獎,在校舞蹈大賽中獲得團體一等獎。
各位好,我是一位來自2165年的食品研究者。我的研究方向是20世紀末21世紀初期乃至中期,人們所食用的一種特殊食品類型——垃圾食品。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歷史文獻百度百科上的記載,垃圾食品是指僅僅提供熱量,別無其他營養素的食物,或者是提供超過人體需要變成多余成分的食品。
提到垃圾食品,首當其沖的就是快餐類食品。據資料記載,在百年前,快餐行業有兩個龍頭老大,一位是麥當勞叔叔,一位是肯德基爺爺。他們的足跡遍布全球各地,以低廉的價格售賣著方便快捷的食物——那時的人們稱之為漢堡包和炸薯條。它們在長達兩百余年的時間里侵占著人們的味蕾。在21世紀初期,一部名為《來自星星的你》的韓劇,令炸雞配啤酒大行其道,使人們癡迷于這類高熱量油炸食品。
盡管古人們可能已經意識到他們食用的是垃圾食品,但還是放肆地追求著味蕾的刺激。
或許是因為他們還不知道,麥當勞的另一個名字,叫不死漢堡。曾經,有人買回開心樂園餐后,一年未動,結果除了肉餅萎縮,面包干裂外,并沒有明顯腐爛的痕跡。按理說,漢堡中含有動物蛋白和脂肪,長時間放置后應該散發出臭味才對。但是蒼蠅并不喜歡它們,說明微生物無法將其分解,那么孩子的身體怎么可能將其正常代謝。
還有人,每次去肯德基都會點一份芙蓉鮮蔬湯,用綠油油的蔬菜彌補自己吃炸雞漢堡的罪惡感。然而,有綠色就真的有維生素么?這完全就是一個坑!想想菠菜脫水的過程,燙漂一下,維生素少一點;烘干,維生素少一點;保存時接觸空氣氧化,維生素少一點。三個一點少下去,再泡成湯,你說,營養含量能有多少!
而且有些小朋友吃起來毫無節制,身體營養過剩,導致許多小鮮肉變成了小肥肉。
老外愛快餐,那中國人最喜歡的是什么?就是——燒烤。
燒烤,是人類的祖先最先采用的熟食方式,所以歷史上對它有較多的記載。有道是:天將降燒烤于斯人也,必先牽其味覺,饞其筋骨,餓其體膚,孜然辣面兒,見者動心,聞者垂涎。掏錢派對,毫無怨言。肉肥而不膩,菜鮮香爽口,孜然銷魂,辣面辛鮮,口齒留香。有學者宣稱,我國國民被燒烤圈粉,是進化史,是刻在DNA里的隱性基因,在60萬年前,北京猿人就完成了國內最早的BBQ(燒烤大會)。秦漢之際,燒烤風靡全國,稱為時尚又復古的吃食。如今燒烤成為平常美食,葷串素串,半米長的北方大串,拇指大的江南小串屢見不鮮。
擼串配啤酒,天下我都有。嘴上吆五喝六,吹牛與吐沫齊飛,講究的就是一個爽字。烤串烤串,重點就在這個烤字。本來肉新不新鮮就不清楚,再用火一烤,維生素也沒了,氨基酸也被破壞了,除了好吃,要啥沒啥。偏偏這就是最勾人的地方。有人說,哥就好這口,好吃就夠了。可是這大金鏈子小金表,一天三頓小燒烤下來,身體里,悄悄產生一種強致癌物,腸癌胃癌統統找上門。這就是美味的代價。
根據我的研究發現,除了傳統意義上講的漢堡類高熱食物和燒烤類煎烤食物外。還有一類不衛生不干凈的食品更應該被稱為是垃圾食品。
辣條,憑借味道辛辣、嚼勁筋道的優勢,榮獲“最受歡迎零食獎”。據悉,當年存在以辣條會友的習俗——“認識一個人很簡單,撕開一袋辣條,能忍住不吃的人,不可深交。”甚至在英國BBC的古紀錄片《中國新年》中也提到,“Latiao is the most popular snack for under-25 sin China.”
幾十年來,辣條的包裝越來越高大上,從這樣,進化為那樣。但是,它的加工過程,越來越簡單粗暴。一不用費勁去食品安全局申請食品安全標示,二不用什么昂貴的食材。找個小作坊,雇幾個工人師傅,成噸的豆制品切成絲,放在食品添加劑里攪和攪和,就捯飭出辣條來。給它披上華麗的包裝,往超市貨架上一擺,美其名曰為“調味面筋制品”,別說小孩子了,就連成年人也忍不住啊。就算是成年人吃得多了也會腹痛惡心,如果是小孩子還可能嚴重影響身體的發育。
就算是在科技相較于現在比較落后的21世紀,人們也從未停止追尋美食的腳步,他們發明出一種可以網上訂餐的平臺,稱之為外賣。來看看這些平臺,“餓了么”,看到這名,不餓也得餓啊!還有“百度外賣”,送啥都快!“美團”在手,吃喝玩樂全都有。一個個口氣都不小,這穿藍的、紅的、黃的工作服的送外賣人員穿梭在大街小巷,堪稱那個時代的“神奇三俠”。足不出戶,只需動動手指,就能坐等美食的到來,這樣的方便誰能拒絕得了?
可是我們回過頭來,再看看他們的標語,重點都在“快”字。除了要求外賣小哥的速度,還要求后廚做菜的速度,總不能客戶都等了幾個小時了,您還在這慢工出細活呢吧!可是,速度一上去,明顯就有人力不從心了。有人忙得顧不上收拾廚房,外賣的誕生地就是蒼蠅的根據地;有人忙得顧不上洗手,這邊剛數完鈔票,那邊就下鍋炒菜了;還有人,忙得連營業執照都顧不上辦,只能在黑漆漆的小作坊里昏天黑地地忙活。
那么問題就來了,人們為什么熱衷于那些高脂肪、高熱量,甚至是不衛生的垃圾食品呢?對甜食和高鹽類食物的偏好是人類共有的基因決定的,大多數的垃圾食品都具有甜、咸、辛辣油膩的特點,這能夠給人們帶來飲食的愉悅感。
可就是這種愉悅感,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人們在自己的愉悅感里茍且偷生,并沒有意識到,吃什么你就是什么;準媽媽逞自己口舌之快,并沒有意識到,你吃的就是你的寶寶吃的。
上一代營造的惡劣的飲食環境,使子孫的生命周期一代短于一代。人類的體質越來越差,壽命越來越短,與飲食有關的疾病是人類最大的殺手。我調查到,21世紀初期,一位女大學生的經歷就是一個典型。曾經,她的生活和大部分大學生是一樣的。我們可以看一下她的朋友圈。周末和室友約燒烤,去上課的路上看見麻辣燙忍不住來上一碗,寒假同學聚會更是吃吃吃,和家人出去旅行正是吃大餐的好機會。可是,疾病很快就找上門來了。右腹長期疼痛使她不得不去醫院檢查,結果顯示,是膽囊炎。醫生分析,這就是長期飲食不規律、總吃油膩辛辣的食物所造成的。此后,她的朋友圈變成了這樣。藥不離身,和朋友小聚也只能眼看著別人吃吃吃。
一個19歲的女大學生就得了這樣一種過去以為是中年人才會得的病,而且這種現象越來越普遍。更可怕的是,這種現象并沒有得到重視。直到死亡如影隨形,地球上的人口數量驟減,人們這才意識到,告別垃圾食品,健康飲食是多么重要。
其實,早在20世紀初期,就已經有人意識到了垃圾食品的危害,并推出了“吉師六律”,提倡不吃垃圾食品,做健康陽光的大學生。但是,這樣有遠見的認識還是少數。只有人們真正從心里認識到垃圾食品有多可怕,才能從根本拒絕垃圾食品。
其實“垃圾食品”一詞就源于“垃圾”二字,垃圾自然就是無用的東西,吃得太多反而會給身體帶來很大的生理負擔。
垃圾食品是殺手,但是因為美味,人們不愿停下追逐的腳步。吃,的確是一件頭等大事,人活著不是為了吃飯,但是吃飯也不僅僅是為了活著啊。
以上就是我對垃圾食品的一些粗淺研究。由于史料不足,目前的研究還不夠精準,可能會對古人的行為造成誤解。希望今后更多的研究成果出爐,以還原垃圾食品真正的原貌。
我是王琳,一個集美麗才華于一身,并從身體里拒絕垃圾食品的食品研究者。
希望大家能少吃垃圾食品,身體倍兒棒!
☆教師點評:馬榮陸
民以食為天,人以食為生命之源。生命的質量對于飲食至關重要。這篇文章文思清奇,從未來的角度切入主題,構思新穎。整篇文章前后呼應,起承轉合,提出了“吉師六律”之不吃垃圾食品的重要性。文中選取了幾種典型的又深受消費者喜愛的垃圾食品,用幽默的言辭和細致的講解,深入淺出地講出了垃圾食品的危害。結尾處,還加入了“百年前”的案例,讓大家意識到告別垃圾食品、健康飲食的重要性。
文章有理有據,卻不枯燥無趣,用最生動的言語,講出深刻的道理,極其富有感染力。正如文章結尾所說,人活著不是為了吃飯,但吃飯也不僅僅是為了活著。讀罷此文,不吃垃圾食品的念頭,一定已深入人心。
教師簡介:馬榮陸,碩士,講師。
上一篇:關于手機的那點兒癮
下一篇:初唐芳華,盛世篇章——《古文觀止》之王勃《滕王閣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