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方便,與己方便
謙讓表面上看是吃虧了,但事實上所獲得的遠比失去的要多得多。就像彈簧拉緊,是為了彈的更高,謙讓久了,自身的修養、品格也會得到提高。
故事發生在清代康熙年間,當朝宰相張英的老家在安徽桐城縣。一年,其家人想要翻蓋房子,可是地界緊挨著隔壁的名醫葉天士家,葉家要求張家在蓋房子的時候,兩家中間要留出一條路以方便出入。但是張家反對,他們拿出地契,說地契白紙黑字寫明了是“至葉姓墻”,現在按照地契打墻有什么不對?就算要留條路,也應該兩家各自后退幾尺才行。
這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在相持不下之際,張家人寫了一封信寄給在朝為官的宰相張英,希望靠他身份、地位壓壓葉天士家。張英接到信后,沒多說什么,只在信上寫下四句詩:
一紙書來只為墻,
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家人收到回信,看到這四句詩,明白了張英的意思,于是就派人去葉家告訴葉天士,說張家準備明天拆墻,并后退三尺讓路。葉家人起初還不相信,等看到張英的這四句詩才感動萬分,他們覺得既然張家能如此寬宏大量,自己家也應該有所表示,于是就回復張家,說他們也愿意把自家的墻拆了后退三尺。
就這樣,在張、葉兩家房子中間就人為地多出了一條六尺寬的巷子。后人為了紀念張葉兩家這一段佳話,就把這個故事稱為“六尺巷”,這條巷子一直留存到今天。這可以說是古人對謙讓之風的一種傳承。
謙讓是一種美德,它不僅可以有效地調節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矛盾,還能夠和諧整個社會的風氣,多一些關懷而少一些劍拔弩張之勢。
《菜根譚》上說:“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嘗。”謙讓是一種修身養性的好方法。比如,在狹窄的道路上,兩人相遇,讓別人先過,還是自己后退,這是考驗兩人誰的謙讓境界高的試金石。
謙讓之人不僅具有謙謙君子之風,而且被謙讓之人因為謙讓之人的禮讓而從內心由衷生出“謝謝”之意。所以與人方便,實則為與己方便。人若為了一己私利,不顧他人的做法,只會引起矛盾、紛爭,弄僵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上一篇:《不能改變他人,就改變自己》知取舍的人生智慧
下一篇:《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知取舍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