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宗效應——人們更喜愛那些在自己的影響下改變觀點的人
“老好人”常常指那些脾氣隨和、待人厚道但缺乏原則性的人。人們往往都會有幾分看不起這樣的人,更有甚者,有些小人欺軟怕硬,專門找這類人的麻煩。
“老好人”雖然對人寬容厚道,但因為沒脾氣、能力平庸、不能堅持原則反而讓人看不起。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針對這一現象做了一個出色的研究,表明在一個問題對某人來說非常重要的時候,如果能夠在這個問題上使一個“反對者”改變意見和自己的觀點一致,他寧愿要那個“反對者”而不要一個同意者。
得到一個堅持原則的人的稱贊和認同,是非常困難的,因此這個過程充滿了挑戰性,一旦得到,心里就會格外珍惜,成就感會比較強。而一個唯唯諾諾的人的贊同是非常容易得到的,成就感就會弱,另外,他會贊同你,也會贊同別人,對你柔弱,對別人也一樣,所以“老好人”反倒常常被人當成“墻頭草”,倒向哪邊的可能都有,自然不被人珍惜和尊重。
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常發現這種現象,一個人平時特好說話,脾氣溫和,別人反而看不起他,總是將他支使得團團轉,而且對他毫無感激;而一個總是堅持自己觀點和原則,不容易妥協的人,則總被人們積極拉攏和圍繞,因為一旦被這種人認同,就等于給對手一個巨大的挫折,他會站在你面前幫你擋去一切,所以這樣的人反而非常容易得到重用和人們的尊重。
東漢光武帝時期,有一個出了名的“硬項令”——董宣,在職的時候不畏強權,懲治官豪,毫不手軟,連皇帝也要忌憚他三分。當時,他被皇帝任命為“洛陽令”,這是個小官卻非常難做,因為洛陽住著許多皇親國戚,他們常常依仗權勢,肆意妄為,連他們家中的仆人都非常囂張,常常恃強凌弱,把京都攪得烏煙瘴氣,人人不得安寧。
董宣上任后,發生了一件命案,光武帝的親姐姐湖陽公主的家奴仗勢殺人后一直被湖陽公主包庇。董宣聽說公主的車要出門,而罪犯緊隨其后,就上去緝拿兇手。公主阻攔董宣緝拿,董宣二話不說,拔劍將兇手當場處決。
事后,湖陽公主一狀將董宣告到了光武帝面前,光武帝大怒,作勢要打死他,董宣說道“托陛下圣明,漢室能夠中興,但有些人卻縱奴殺人,這樣怎能嚴肅律法、抑制豪強,用律法治理國家呢?不用陛下打死,我自己尋死算了”,說著將頭撞到柱子上,血流滿面。
光武帝大驚,卻不急于殺他了,但要他向湖陽公主磕頭道歉,董宣不從,光武帝命人按住他的脖子讓他低頭,但董宣雙手撐地,硬著脖子就是不低頭認罪。光武帝嘆息一聲“算你的脖子硬,還不快退下”,于是賜予他“硬項令”的美稱。從此以后,洛陽的豪門貴族再也不敢囂張,聽到他的名聲都嚇得發抖。
你是否會因為怕得罪人,而違背自己的意見去附和別人?你是否總是唯唯諾諾,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為了討好他人,你總是恭維別人嗎?這些看似聰明的做法不一定能夠為你的人際交往加分。一個八面玲瓏、誰也不肯得罪的人,往往卻把所有的人都得罪了。一個沒有原則和自己主見的人,人們很少能夠給他信任,也很少讓他擔當大任。
有自己的獨立思想,敢于堅持自己的觀點,在溫婉中常常透出一種硬氣的人,更容易被人尊重和信任。雖柔韌卻不倒,雖溫和但絕不隨意茍同別人的意見,雖然溫厚但絕不任人欺負,雖然隨和親切但絕不輕易改變自己的意見和志向,這樣“柔中帶剛”的人才會被人們既喜愛又尊敬,不敢輕易得罪和輕視。
心理應用:
上一篇:擺正心態是成就你的重要因素
下一篇:放下,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