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接提醒對方的錯誤
查爾斯·施瓦布有一天中午經過他的一個鋼廠,看見幾個工人正在吸煙。而在他們頭頂上方就懸掛著一塊“禁止吸煙”的牌子。施瓦布是否指著牌子說:“你們不識字嗎?”不!施瓦布絕不會這么做。他走到這些人跟前,發給每人一支雪茄,說道:“孩子們,如果你們到外邊吸煙,我會感激不盡。”他們知道他們違反了規定——但他們贊賞他,因為他什么也沒有說,還送給他們一點小禮物,使他們感受到了尊重。你能不喜歡像施瓦布那樣的人嗎?
約翰·華納梅克也使用過同樣的方法。華納梅克習慣每天去他在費城的大百貨商場巡視一次。有一次,他看見一位顧客在柜臺前無人服務,而店員正在柜臺另一端聊天。于是他一聲不響地輕輕溜入柜臺后面,自己接待了這位顧客,然后將商品交給售貨員包扎,自己就走開了。
許多人在開始批評之前,都先真誠地贊美對方,然后接下來會說“但是”,再進行批評。例如,要改變某個孩子讀書不專心的態度,我們可能會說:“喬尼,我們真的以你為榮,這學期你成績有了進步。‘但是’,假如你的代數再努力一些的話,就會更好了。”
在這個例子里,可能喬尼在聽到“但是”之前會感覺很高興。而當他聽到“但是”時,馬上就會懷疑這稱贊的可信度。對他而言,這種稱贊只是批評他失敗的一種開頭而已。由于可信度遭到了曲解,我們也許就不能達到改變他的學習態度的目的。
只要把“但是”改為“而且”,就可以輕易解決這個問題了。“我們真的以你為榮,喬尼,這學期你的成績有了進步;而且,只要你下學期繼續努力,你的代數就會趕上別人了。”
這樣喬尼就會接受這種稱贊,因為你沒有把失敗的推論放在后面。我們已經間接地讓他知道我們想使他有所改變,因此他會盡力實現我們的期望。
對那些不愿接受直接批評的人,如果能間接地讓他們認識自己的錯誤,就會收到非常神奇的效果。住在羅得島溫沙克的瑪姬·雅克布在我班上講述了她是如何使得一群磨洋工的建筑工人幫她蓋房子之后清理干凈的。
最初幾天,當雅克布夫人下班回家之后,發現滿院子都是鋸木屑。她不想找那些工人爭論,因為他們的工程做得很好。所以當這些工人走了之后,她和孩子們撿好碎木塊,并整整齊齊地堆放在角落里。次日早晨,她把領班叫到旁邊說:“我很高興昨天晚上地上這么干凈,又沒有讓鄰居感到不方便。”從那天起,工人們每天都會撿好木屑堆在一邊,領班也每天都來看看。
1887年3月8日,口才大師亨利·華德·畢切爾去世了。在下一個星期日,萊曼·阿伯特應邀向那些因畢切爾去世而傷心不已的牧師演講。他急于取得成功,把演講詞改了又改,就像福樓拜一樣小心地進行潤飾。然后他將演講詞讀給他妻子聽。演講詞寫得并不好,就像大多數演講詞一樣。如果他妻子缺乏見識,她可能會這樣說:“萊曼,糟極了,絕對不能用。你會讓聽眾都睡著的,那聽起來像一本百科全書。你傳道這么多年,應該知道寫得更好。天啊!你為什么不像普通人那樣去講呢?你為什么不自然點兒?你如果念那篇東西,一定會搞糟的。”
她可能會這樣說的。如果她真的那樣說了,你也知道結果會怎樣。她也知道。所以,她只這樣說:如果演講詞寄給《北美評論》,一定是一篇極好的文章。換言之,她稱贊了這篇演講詞,同時又巧妙地暗示不能用這篇演講詞。萊曼·阿伯特看出了這點,干脆將他精心準備的底稿撕碎,沒用講稿就自然地作了演講。
因此,當你想改正別人的錯誤時,請記住間接提醒他的錯誤。
上一篇:適應丈夫在家里工作
下一篇:鼓勵別人談論他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