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諸葛亮的《誡子書》
<<<家教家風感悟
諸葛亮的《誡子書》飽含了一個父親對兒子深切的愛,這種愛在某種意義上也飽含了家庭教育的智慧。通過理性、嚴謹的文字,諸葛亮勸勉兒子要立志勤學、節儉修身,在今天來看,仍會給父母們以很大的啟示。也正因為諸葛亮從小對兒子諸葛瞻的悉心教誨,雖然諸葛瞻在才華和水平上不及自己的父親,但后來在國家面臨危急存亡的時刻,他能夠挺身而出,為保衛國家不惜獻出生命。因此也有人評價諸葛瞻“智謀雖不扶危主,忠義真堪繼武侯”。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幾乎要什么父母都會竭力滿足,這就導致孩子認為獲得什么都是輕而易舉的。久而久之,就可能會令孩子變得懶惰依賴、揮霍無度。
勤勞、節儉既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品德,更是一個孩子應該具備的優秀品質。從小培養孩子的這些品德,對孩子將來的人生將大有好處。
1.鼓勵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要想將孩子培養成一個勤奮、節儉的人,父母就要在平時多多引導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多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做,如洗手絹、洗襪子等;還可以幫助爸爸媽媽做一些家務,如擦桌子、倒垃圾、擦地等。讓孩子學著做這些力所能及的事,既能讓孩子體會到勞動的價值,又能避免孩子養成懶惰、依賴的習慣。
另外,不論吃飯還是穿衣,父母都盡可能做到節儉,避免浪費,為孩子做個好榜樣。如果衣服舊了,也不要隨意扔掉,可以教孩子把舊衣服洗干凈后,捐給貧困地區,不但避免了浪費,還培養了孩子的愛心。
2.引導孩子學會花錢
孩子的消費行為是由被動行為逐漸變成主動行為的,如果父母引導得好,可以讓孩子學會正確消費,養成節儉的美德。
從孩子能認識錢開始,父母就可以適當教孩子怎樣買東西了,比如買東西時,教孩子怎樣買會更省錢,如何選擇物有所值的商品,等等,避免盲目消費。
每周也可以讓孩子“當一次家”,將當日家里的消費都一一記賬,并和孩子討論一下哪些物品物有所值、哪些物品屬于沖動消費,引導孩子學會理財,培養節儉的好品質。
3.正確引導孩子的攀比之心
孩子的攀比心往往產生于與其他人的攀比之中,比如與其他孩子比吃、比穿等。為避免孩子產生這種心理,父母應積極引導孩子從社會價值而不是個人價值方面去與他人比較,讓孩子與別人比一比個人在社會中做出的貢獻,而不是只看到自己的好處。比如,引導孩子拿自己的學業成績、對班級貢獻的大小等方面的成績來與其他人比較。
上一篇:青少年學會減負,心才能快樂
下一篇:順其自然是一種高層次的平靜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