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積累信用,既允諾便達成
古時候,有個國王接到一個犯人的請愿書。這個犯人犯了死罪,他惦記家鄉的母親,想要回家見母親最后一面,希望國王寬宏大量,能夠給他這個機會。他向國王發誓,行刑當天一定趕回來受死。這封請愿書最后由一位大臣轉交。
“你為什么要把這封信轉給我?”國王問大臣。
“我認為一個孝順的年輕人應該得到您的恩準。”大臣說。
“如果有一個人愿意代替他進到牢房,我就放他回家看母親。”國王說,“難道你愿意為這個孝順的人進牢房嗎?”
“如果沒有其他的人愿意代替他,我愿意這樣做。”大臣說,“我相信孝子會講信用。”
“如果他沒有按期趕回來,那走上斷頭臺的人就會是你。”國王警告,大臣表示同意,其他大臣都認為這個大臣瘋了。那個被放回家鄉的犯人一直沒有消息,轉眼,就到了行刑的那一天,大臣卻沒有表現出后悔的神色,無所畏懼地走上絞刑臺。
這時,犯人從遠處飛奔而來,對國王說:“對不起陛下,我回來時,路上發生地震,我好不容易才趕到這里。幸好還來得及,請釋放那位好心的大臣,現在我可以了無牽掛地走上絞刑臺了!”國王聽了感嘆:“你不但孝順,還是個有信用的人,這樣的人應該繼續活著,我決定讓你當我的秘書官。至于我那位好心的大臣,這樣的氣度,應該出任宰相一職!”
很多時候,人格不僅是內在的修養,還需要一個外在標度,在人的各種行為中,守信最被看重。就像故事中的犯人與大臣,大臣相信他人的信用,也要維持自己的信用;犯人為了一句承諾同樣歷盡艱苦。國王對兩個人的重用,反映的正是人們對有信用的人的評價:他們值得信任,值得托付,不論何時都值得尊重。
中國古代有個叫季布的人非常講信用,當時有人夸獎他“得黃金千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成語“一諾千金”的由來。如果人與人之間沒有誠信做紐帶,人際關系只剩下欺騙與相互利用,就再也沒有感情可言了,所以,人們非常注重自己的信譽度,一旦被貼上“不講信譽”的標簽,他人就再也無法對他信任。
“信”是“義”的重要部分,答應過的事一定要做到就是信用。人無信不立,事無信不成。信用沒有大小,最小的事,如約好了時間卻遲到,也是不守信用的表現。即使是這樣的失信,也需要檢討和道歉。唯有如此,才能養成自己守信的性格。凡事在于點滴積累,注重日常小節,才能真正成為一個懂得守信的人。
老賈是某工廠的車間主任,也是業務高手。廠長經常對人稱贊:“我們廠的老賈一點也不‘假’,有了他,我從不擔心廠里的事!”
去年,工廠遇到了麻煩,因為競爭對手的強勁打擊,銷售量出現下滑趨勢,偏巧這個時候廠長生了重病。廠長對老賈說:“老賈,我知道廠子現在效益不好,我把它暫時交給你,你幫我看著,等我病好了立刻回去。”老賈鄭重答應了臥床的廠長。
廠里的效益連連下降,不少人跳槽,也有人勸老賈:“別在這個廠子耽誤時間了,這個廠子的產品早就沒有市場了,偏偏沒有生產新產品的機器,而且連資金都沒有,這個廠子早晚會倒閉。你年紀這么大,應該趁還有精力,趕快跳槽,再過幾年你也不值錢了。”
老賈不為所動,他說:“既然我答應了廠長,就算倒閉,我也要撐著。”很多工人被老賈感動。半年后,廠長身體康復,重新整頓了工廠,貸款買了新設備,終于使廠子起死回生。廠長說:“這家廠子還能存在,最大的功臣不是我,是老賈,老賈不假!”
信用是無價的財富,信用就是“不假”。在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不論是廠商、商店還是飯店,越是大型的企業,越重視自己的信譽,不論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他們一定會在第一時間采取補救措施,力圖使影響變得最小。因為一個品牌得到信譽靠的是日積月累,但一個微小的疏忽換來顧客的質疑,這個品牌的生命力就岌岌可危了。
做人也是如此,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品牌”,你可以張揚個性,但不能失去信用這個底座,否則就是無恥小人。信用代表真實,失信代表虛假。人與人的關系不只靠感情來決定,有時也靠信用來決定。就像上面故事中的老賈,他能夠得到旁人的尊敬,就是因為他能夠放棄一己之私,完成別人的托付。因為有信用,他的名字就是一道牌子。
誠信是一張通行證,不僅可以伴隨你闖過事業的門檻,還能對你的人生大有助益。一個講求誠信的人處處都讓人信賴,因為別人放心他的人格,也就能夠安心地與他共事、與他交往、對他傾訴肺腑之言,成為莫逆之交。
信用也與一個人的心性有關,因為它能夠讓你通向別人的心靈深處,讓你能夠更加真實地認識他人、認識世界,自然也就看得透。有信用的人不會為他人的行為更改自己的內心,這就是定性。信用與定性相輔相成,故修禪者講求信義,心正神明。
上一篇:知足,才能發現生活對自己的厚愛
下一篇:空杯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