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知足,才能發現生活對自己的厚愛
養老院有個年近百歲的老人,無兒無女,靠著退休金在養老院生活。養老院里的老人大多病病懨懨,悶悶不樂。這位老人卻精神矍鑠,看上去無憂無慮。
有人問他:“我聽說你只是個普通職員,沒什么成就。身后沒有兒女,也沒人孝順你,你為什么還能這么樂呵?”
老人回答:“各人有各人的追求,我是個沒什么特長也沒什么野心的人。年輕的時候,我無拘無束,該吃吃,該玩玩,身體強健,性格樂觀;成年后我不與人爭奪,凡事想得開,心境一直不錯;年老了,我沒有妻子兒女,無牽無掛,還有這么長的壽命,我怎么會不快樂?”
提到養老院,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同情。人老了本該在兒女身邊頤養天年,有些人卻因為無兒無女、兒女太忙或者兒女不孝,不得不住進養老院。想到自己奮斗辛苦一輩子,最后只能坐在養老院的椅子上,看著四面院墻和一群與自己同樣白發蒼蒼的老人,心中的滋味自然不會好受。也有極少數的人看上去怡然自在,就像故事中的那位老人。
一位無牽無掛、在養老院里悠然自得的老人,看上去更像一個禪者。禪者欲求少,年輕的時候享受年輕的樂趣,年老了享受年老的輕松,不汲汲于名利,也不灰心喪氣,順其自然地過著自己的日子,似乎生命的每一個階段都能讓他欣慰,給他力量,這樣的人生狀態讓人羨慕不已。其實有這種狀態并不難,只要你懂得知足。
知足者惜福,我們常常忘記任何事其實都有“?!钡囊幻?,即使是災禍,也藏著轉危為安的機遇;遇到順境,更值得我們感激。如果貪心不足,整天對現狀唉聲嘆氣,認為自己不幸,生活就真的在你灰暗的眼光中變得不幸起來。以不知足的眼光,小事遇到挫折是倒霉,大事遇到挫折是命運,人生下來是為了受苦,再多的成績也不能讓自己開心一笑,這樣的人生當然就沒有幸??裳?,因為你根本沒有珍惜。
鄧肯與蘇珊結婚十年,雖然沒有子女,日子卻美滿幸福。有一天,不幸的事情發生了,蘇珊被車禍奪去了雙腿,從此愁眉不展。
為了能讓蘇珊開心,鄧肯想了很多辦法。但是,不論是帶蘇珊外出旅行,還是陪蘇珊在家里解悶,蘇珊仍然不開心。鄧肯請教了很多朋友,終于有了一個辦法。
這一天,鄧肯將蘇珊推進一家小書店,里面有一架架的書,還有煮咖啡和做點心的吧臺,七八套喝茶看書的桌椅。鄧肯說:“在家里悶著也是悶著,不如你開一個小書吧。我已經雇了人進貨和打掃店鋪,你每天只要負責做點心、煮咖啡、照看客人。”
有了這個小書吧,蘇珊像是重新找回了生命的意義。她每天很積極地研究如何烤制美味精致的點心、煮香濃的咖啡,也會留意該進一些什么書到店里。鄧肯的一些朋友來過店里,對鄧肯說:“我為你粗略算了一筆賬,你們開這個書吧,每個月都不會賺太多錢。”
“賺錢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滿足了她的內心需求,只要她每天快樂,就比什么都好?!编嚳线@樣回答朋友。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命運十分苛刻,生老病死,順境少,逆境多,想要的東西常常得不到,幸福的感覺也總是不長久,更有突如其來的厄運讓人飽受折磨。就像故事中的蘇珊,原本安樂的女人突然失去雙腿,再也不能行走,就算堅強地接受了現狀,生活何來快樂?蘇珊的答案是積極努力,尋找自己人生的意義,滿足自己的內心。
人們內心究竟需要什么?在紛紛擾擾的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許察覺不到。大病之后的人、大災之后的生還者卻能很清楚地告訴你:活著,盡可能讓自己快樂,這就是我們最需要的東西。這個答案與名利無關,與他人無關,只和我們的內心相連。內心是光明的,有困難便可以戰勝;內心是陰冷的,處處了無生機。所以,我們希望自己有一顆平靜的禪者之心。
修禪的人最懂知足,知足是一種“無求”的狀態,“無求”就是滿足于現狀。知足的心如一潭平靜的池水,不一定清澈,卻有豐富的內涵。世間最難的事就是知足,因為不知足才有了許多煩惱,一旦你學會滿足現狀,就會很自然地發現萬事皆有樂趣。即使是在困境之中,懂得知足的人也會為超越自我而欣喜。
知足的人不易衰老,不易因困境而委頓,他們的內心深處有靈泉汩汩,噴涌著智慧與生機。這智慧來自對世情的體察,這生機來自對他人的感恩,自然不會隨時日變化,他們的內心永遠純凈、年輕。禪心知定,能夠保持自己的清凈,不被世俗所擾;禪心也知足,能夠無愧于心,知足常樂。
上一篇:看問題的全部,想周詳的辦法
下一篇:積累信用,既允諾便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