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 不經意的惡語,便能造成深深的傷害
一位老詩人正在一所大學為學生們演講。老詩人年事已高,聲音有些顫抖,他所講的那個理論也還停留在幾十年前,早已過時。出于對老人的尊重,觀眾們用心地聽著,不時報以掌聲,這時一個學生大聲說:“講的東西早就過時了!這樣的詩歌放到現代根本沒人會去看,更記不住。這些東西也只有老古董會去讀幾行!”
現場的氣氛冷了下來,老詩人的雙唇顫抖,好不容易才把演講稿讀完。觀眾們都對那個學生投以冷冷的目光。演講完畢,老詩人傷心地乘車離去,據說回家后一直很沮喪。那個學生聽說這件事后,很后悔自己的失言,他想向老人道歉,又知道道歉于事無補。只能盼望這位老詩人早日想開點。后來,老人通過別人知道了他的后悔,托人轉告他說:“不要在意這件事,我已經不去想它了,你也忘了它吧。今后說話要考慮別人的心情,不要無緣無故地傷害別人,因為你眼中的錯誤,可能是別人一輩子的堅持。”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故事中年輕學生的一句話,讓年邁的詩人傷心不已。學生只是年少無知,太不會顧及別人的心情,老人最后雖然原諒了他,但內心的傷口其實并不能彌補。有時候一句不經意的話,就會毀掉他人的心情、他人的自信,甚至他人的生活,所以說話之前要多多考慮,不要口無遮攔、傷害他人的感情才好。
言者無心,聽者有意,說話時要考慮別人的心情。一句話對你而言,也許不包含判斷,不包含愛憎,僅僅是一句話而已,但在別人看來,那可能是一句讓他心里覺得別扭的諷刺,也可能是恰好觸到他痛處的挖苦,有時候還可能成為他評價你的依據。人與人交流靠的是語言,不重視語言,話拿來便說,絲毫不考慮后果,實屬不智。
言為心聲,對他人口出惡言的人,心中少了對他人的善意。一個人如果真正為他人著想,就會絲毫不考慮他人感受隨便說話。也有一種人是刀子嘴豆腐心,嘴巴厲害心腸軟,這樣的人相處久了,了解的人也會與他好好相處。但終究不如那些會在言語上多加重視、從來不出口傷人的人來得親近,和這樣的人相處,得到的是一種精神上的安慰,他們永遠會以溫和的態度與你交流,即使提出批評,也會讓你樂意接受。
作為森林之王,獅子是一個講究領導藝術的統治者,它從不讓自己的臣民難堪,即使提出批評,也會選擇最容易讓人接受的方法。
一天,山下的農民跑來告狀,說山上的猴子偷走了田里的玉米。獅子表示它會處理這件事。它讓人叫來猴子,對猴子說:“去年一年,因為我的領導失誤,森林里發生了很多事,我沒有帶著大家得到更多的糧食,導致你們一家吃不飽飯,只好去山下拿一些玉米給家里的老人填飽肚子……”
猴子沒想到國王如此體恤下情,它感動地說:“的確是我們不對,不應該去偷農夫的玉米。今年我們會更勤懇一點,不再讓這種事發生。”最后,猴子滿面笑容地出了王宮。一次“批評”,讓動物們對國王更加心悅誠服。
批評人最需要技巧,否則就是不被人歡迎的指手畫腳,還常常招來他人的抵觸心理。故事中的獅子首先檢討自己,然后再說別人的不是,用自己的誠懇換來他人的虛心,這就是會說話的人。會說話的人他們把交談當作一種藝術,注重的是溝通的效果。
耐心與平等是友好溝通的基礎,不論是夸獎別人還是批評別人,切記不要說“過”。想要夸獎一個人,用平和的語言、真誠的態度會讓被夸獎人得到信心和鼓勵,看到自己的價值和作用,這樣的夸獎人人需要、人人喜歡;如果總是夸獎,夸過了頭,就成了讓人厭煩的奉承。想要批評一個人,如果能夠推心置腹,處處為對方考慮,誠懇地與對方交換意見,自然能讓人心悅誠服;如果高高在上,就會讓被批評者產生逆反心理,甚至會把你的好心當作惡意。你開的是良藥,人家沒準當作炮彈,記恨于你。
一個有德行的人要留心自己的言語,不要說不該說的話。不該說的話有三種:流言、閑言、他人的缺點。流言就像空氣中的雞毛,你說了就再也收不回來,你也成了傳播是非的人,會遭人鄙視;閑言是無聊人士茶余飯后的談資,你也許不能不聽,但不要跟著參與,因為你并不了解事情,沒有發言的權利;他人的過錯如果在他面前說,那是批評;在人的背后說,就不是君子所為,必須避免。任何時候都要讓自己的語言符合道德規范,語言是為了交流產生,一定要把它當成維護人與人關系的工具,而不是傷害他人感情的利刃。
上一篇:不是所有的堅持,都值得肯定
下一篇:不被復雜的表象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