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內在美”和“外在美”統一
一個人,應該怎樣立足于世才能稱得上是一個“君子”?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在《論語》中就給“君子”界定了明確的標準:“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說:人只有質樸的品格,不注重禮節儀表,就會顯得粗野;而只注重禮節儀表,缺乏質樸的品格,人就會顯得虛浮。只有將質樸的品格與注重禮節儀表結合起來、相互配合,才算得上是一個“君子”。人不但要有良好的內在品質,還應有良好的禮儀教養和舉止風度,做到“內在美”和“外在美”相統一,這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評判一個人是否當得“君子”之稱的重要標準。
“君子”應文質彬彬,從個人修養的角度來理解,“質”是指質樸的品質,“文”是指文化的修養。“質勝文則野”是指一個人沒有文化修養就會行為粗俗;“文勝質則史”則是指一個人過于文雅就會顯得因太過注重繁文縟節而不切實際。所以,為人要“文質彬彬”,“質”與“文”要配合得當,一個人既要有文化修養,又不能迷失了質樸的本性,只有這樣,才能夠稱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有些人將孔子的“質”和“文”僅僅理解為天生的容貌和外在的服飾,這是一種相當片面的觀點。因為,孔子認為,只有以“義”為“質”,依禮節實行它,用謙虛的語言說出它,用誠實的態度完成它,才是真正的“君子”。可見,孔子所說的“質”主要是指道德品格,是“仁義”,而“文”則是行“義”的外在行為表現。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只有良好的品德而沒有恰當的表現方式,是得不到好結果的;而一味追求文雅的表現形式,以至于沖淡了內在品質的修養,亦不會得到良好的結果。“文質彬彬”是“君子”應具備的道德標準,也是中國歷代知識分子追求的目標。大詩人屈原在《離騷》中曾表露過自己的這一思想,他說:“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大意是說:我已經具備了內在的美德啊,同時又注重修飾自己的外表。當然,相比之下,孔子認為更重要的還是“內在美”。下面的這個故事就形象地說明了這一點:
春秋時期,衛國有個名叫哀駘的人,他的容貌雖然很丑,可人們都非常喜歡和他交往。他與人相處親近隨和,別人都舍不得離他而去。
哀駘一無權位,二無財產,也沒有什么高深的學問和顯赫的事跡,可是這位外表粗陋、其貌不揚的“丑人”卻受到幾乎所有人的喜愛和贊美,這使得魯哀公驚異不已,于是魯哀公派人把哀駘從衛國請到魯國加以考察。
魯哀公與哀駘相處了不到一個月,就覺得哀駘確有不少過人之處,經過不到一年的考察,魯哀公就很信任哀駘了。
不久,魯國宰相的位置出現空缺,魯哀公便讓哀駘擔任宰相之職并管理國事,可哀駘卻無心做官,他雖在魯哀公的再三要求下參與了國事,但不久他還是謝絕了高位厚祿,回到自己在衛國的“陋室”中去了。
對此,魯哀公求教于孔子:“哀駘究竟是怎樣的一種人呢?”
孔子借喻道:“我曾經在楚國看見一群小豬在剛死的母豬身上吃奶,一會兒都驚恐地逃開了,因為小豬發現母豬已不像活著時那樣親切了。可見,小豬愛母豬不是愛它的形體,而是愛主宰它形體的精神,愛它內在的品性。哀駘這個人雖然外表不美,但他的品德和才情等內在之美必定已超越一般人很多,所以您和許多人才喜歡他。”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有內在美才能長久讓人佩服,才值得人們追求和尊崇。雖然人外在的容貌、身材、風采和權位、財產等對他人也很有吸引力,可人內在的品德、學識、才能和真誠、自信等則會讓其更有魅力。
孔子本人也是一位內外兼修的君子,他既注重內在品德修養,又注重進退禮節、舉止言談風度。中國古代歷來提倡的“儒雅風流”就是對孔子所倡導的“文質彬彬”的“君子”之道的繼承和發展。因此,人要做到內外兼修,達到“內在美”與“外在美”的統一。
上一篇:言必信,行必果
下一篇:謙受益,滿招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