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時光,不虛度年華
任何人想要成就一番事業,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必須踩著時間的階梯一級一級地攀登。比如,人們對各門科學的學習和研究,必須在一定的時間內進行;任何人的努力,只有通過時間的積累,才能轉化為成果。
事實證明,成功是個定向積累的過程。以一天為例,人只有集中心力有效地利用這一天,日后才能留存這一天努力的成果;而如果不立下目標,只是渾渾噩噩地得過且過的話,時間就不會留下任何痕跡,只會白白流逝。一天如此,一周如此,一月如此,一年如此,一個人一生的時間都是如此;因此,人們要珍惜每一天,只有充分利用每一天,這樣才能不讓自己的大好年華荒廢、虛度。
偉人們在其有限的一生中,做出了超越常人的貢獻,他們靠的也是時間一點一滴的積累。人們贊嘆莎士比亞的偉大,與他一生創作和翻譯了600多萬字著作息息相關;人們贊嘆愛迪生偉大,離不開他一生擁有的1000多項科學發明專利。
一個人在時間中成長,在時間中前進,在時間中改造客觀世界,在時間中譜寫自己的人生之歌。所以,一個人要想讓自己的才華得到充分發揮,踏上成功之路,就必須養成充分利用時間的習慣;要知道,任何事要想取得一定的成果,必須珍惜分分秒秒的時間,充分利用點點滴滴的時光全身心投入其中才行。如果總在漫不經心、渾渾噩噩中過日子,就算一個人具有“年齡優勢”,但隨著時光的流逝,慢慢地他的“年齡優勢”也會消失。這樣的人虛度了人生的很多時光,他們到老也做不出什么成績,而等到他們發現自己虛度了一生而一事無成時,卻為時已晚、追悔莫及!
《論語》中有這樣的記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意思是,孔子站在河邊,看著逝去的河水,感嘆道:“消逝了的時間就像這河水一樣啊!日日夜夜奔流不息。”可見,孔子早就體會到了時間的寶貴和充分利用有限的時間對一個人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性。他以流水比喻時間,生動而明確地向人們宣告了自己對世界認識的動態觀、發展觀。那就是:世上的一切似同流水,隨著時間的推移,萬事萬物都在永不止息地運動著、變化著。這啟示人們,歲月如流水,要珍惜大好光陰,充分重視時間的價值,努力學習,勤奮工作。
時間是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曾在一場熊熊大火吞噬了他的財產也燒毀了他數年辛勤研究的手稿時流著淚發出過這樣的感嘆:“可惜,時間呀!”
珍惜時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戰國時期的蘇秦,他年輕時雖有雄心壯志,但由于學識淺薄,游歷各國卻處處“碰壁”。后來他下決心發奮讀書,有時讀書讀到深夜,實在疲倦、快要打盹的時候,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去,刺得鮮血直流。他用這種“錐刺股”的特殊方法,驅逐睡意,讓自己振作精神、堅持學習,后來終于成為著名的政治家。
是啊,“天才出于勤奮”,任何人的任何一種才能,都是通過刻苦學習和勤奮工作逐步積累起來的。有人曾經稱頌魯迅是“天才”,魯迅的回答是:“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愛迪生也說過:天才,就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魯迅一生中640多萬字的著作譯作,愛迪生一生中2000多項發明,都為他們的話作了很好的注解。由此可見,一個人只有通過刻苦學習和勤奮工作,使自己的“年齡優勢”逐漸轉化為“知識優勢”、“才能優勢”或“事業優勢”,才能使自己的“生命之舟”駛向理想的彼岸。
勤奮的習慣重在養成,貴在堅持。有的人也許能勤奮于一時,但難于堅持到底,這種“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方式是不會有效果的。雖然玩玩紙牌、看看電影,本來是人業余休閑生活的一部分,然而一個人如果長期沉溺于此、樂此不疲,大好時光就會偷偷溜走;雖然家室之樂、親子之愛,自然為人生之樂趣,但是,一個人若是太“兒女情長”了,往往會“英雄氣短”。
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但不同的人對時間的利用卻有所不同,凡是聰明人都會加倍珍惜時間,充分利用時間,不斷提高時間的利用率。拋開環境與技巧的因素不談,人與人之間,在這個問題上還有個最根本的區別,那就是:你的時間是以小時為單位,還是以分為單位,甚至是以秒為單位呢?有個說法非常形象:“用分鐘來計算時間的人,比用小時來計算時間的人,時間多59倍。”
在理財上,小額投資足以致富是個淺顯的道理,同樣,生活中很少有人注意到對零碎時間的珍惜和利用也足以使自己受益無窮。在人人都非常繁忙的現代社會,時間在無形中的相對流失更迅速,諸如等車、候機、等人、塞車……其實,這些零散時間都可以被人們充分利用。如果你充分利用每一分鐘的零散時間,你就可以避免時間的浪費,積少成多,利用這些積攢起來的時間去做一些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就會取得一定的成果。
一位著名的美國學者說:“片刻的時間比一年的時間更有價值,這是無法變更的事實。時間的長短與重要性和價值并不成正比。偶然的、意想不到的5分鐘就可能影響你的一生。”諾貝爾獎獲得者雷曼的體會更加具體,他說:“每天不浪費或不虛度或不空拋剩余的那一點兒時間。即使只有五六分鐘,如果利用起來,也一樣可以有很大的成就。”
愛因斯坦在組織享有盛名的奧林比亞科學院時,每晚的例會中,他總是愿意和與會者手捧茶杯,開懷暢飲,一邊飲茶,一邊談話。愛因斯坦就是利用這種閑暇時間,來與別人交流思想,把這些看似平常的時間利用起來。他后來的某些思想和很多科學創見,在很大程度上都源于這種飲茶之余的種種交流。如今,當年愛因斯坦曾經用過的茶杯和茶壺早已成為英國劍橋大學的一項“獨特陳設”,以紀念愛因斯坦利用閑暇時間的創舉。
美國近代詩人、小說家和出色的鋼琴家艾里斯頓善于利用零碎時間的方法和體會頗值得人們借鑒。艾里斯頓在自傳中寫道:
“其時我大約只有14歲,年幼疏忽,對于愛德華先生那天告訴我的一個真理,未加注意,但后來回想起來真是至理名言,從那以后我就得到了不可限量的益處。
“愛德華是我的鋼琴教師。有一天,他給我教課的時候,忽然問我每天要花多少時間練琴,我說大約每天三四小時。
“‘你每次練習,時間都很長嗎?是不是有個把鐘頭的時間?’
“‘是的,我想這樣才好。’
“‘不,不要這樣!',他說,‘你將來長大以后,每天不會有長時間的空閑。你可以養成習慣,一有空閑就幾分鐘、幾分鐘地練習。比如,在你上學以前,或在午飯以后,或在工作的休息余閑,5分鐘、5分鐘地去練習。把小的練習時間分散在一天里面。如此彈鋼琴就成了你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當我在哥倫比亞大學教書的時候,我想兼職從事創作。可是上課、看卷子、開會等事情把我白天、晚上的時間完全占滿了。差不多有兩個年頭我一字不曾動筆,我的借口是沒有時間。后來我才想起了愛德華先生告訴我的話。到了下一個星期,我就把他的話實驗起來。只要有5分鐘左右的空閑時間我就坐下來寫作100字或短短的幾行。
“出乎意料,在那個星期的終了,我竟積累了相當多的稿子可供我做修改。后來我用同樣積少成多的方法,創作長篇小說。我的教授工作雖一天比一天繁重,但是每天仍有許多可利用的短短余閑。我同時還練習鋼琴,發現每天小小的間歇時間,足夠我從事創作與彈琴兩項工作。”
所謂“零碎時間”,是指不構成連續的時間或一項事務與另一項事務銜接時的空余時間。這樣的時間往往被人們毫不在乎地忽略了。零碎時間雖短,但倘若一日、一月、一年地不斷積累起來,其總和也將是相當可觀的。凡是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的人,幾乎都是能有效地利用“零碎時間”的人。
富蘭克林在有效利用“零碎時間”方面也堪稱人們的楷模:“我把整段時間稱為‘整匹布’,把點滴時間稱為‘零星布’。‘做衣服’有‘整料’固然好;倘若‘整料’不夠,就盡量把‘零星的布料’用起來,每天二三十分鐘,加起來,就能由短變長,派上大用場。”這是成功者的秘訣,也是值得人們學習借鑒的好方法。
每個人其實都擁有一定的空閑時間,只可惜大多數人都不懂得如何利用這些零散的時間段。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們最好每天都為下一天可以預見的空余時間做好準備。比方說,如果你提前知道第二天自己要約見的那個客戶經常讓別人久等,那你就可以帶上一些還沒看完的公文或是專業文章,以備不時之需:萬一需要等待他時,你可以利用這段時間看看那些公文或者文章。
“零碎時間”是一座“寶藏”!只要你利用好每個1分鐘、5分鐘、10分鐘,時間長了,這些“幾分鐘”的時間累積起來就成為很長的一段時間。可以說,利用“零散時間”就是創造時間。只要你愿意堅持,相信你可以利用“零碎時間”做好更多的事情!
上一篇:物極必反,水滿則溢
下一篇:生命不息,求知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