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極必反,水滿則溢
常言道:“物極必反”,“水滿則溢”。為人處世應講究恰當的分寸和尺度。《菜根譚》中寫道:“事事要留個有余不盡的意思,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損我。若業必求滿,功必求盈者,不生內變,必招外憂。”意思是說:人不論做任何事都要留有余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絕”,這樣即使是上天也不嫉妒他,“神鬼”也不會傷害他。假如對一切事物都要求做到盡善盡美的地步,一切成就都希望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即使不為此而發生內亂,也必然招致外來的忌恨或攻擊。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進行了一項調查。他向150名每年收入1萬~15萬美元的推銷員提出一系列問題,結果發現,他們之中約有40%是屬于追求完美的人。可以預料的是,這40%的人所受的壓力,比那些不追求完美的人要大得多,但他們的成就是否更高呢?說來奇怪,答案是否定的。這些追求完美的人在生活中較那些不追求完美的人更常感到焦慮和沮喪,而且他們的收入并不比那些人的收入高。實際上,追求完美的人由于經常遭遇到挫折和壓力,因此可能降低他們的創新能力和工作效率。
以上所說的“追求完美”,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有些人爭取高水準,他們要求的是合理的卓越表現,這種健康的追求,并非以上所說的“追求完美”。我們所說的“追求完美”,是指強迫自己勉力達到不可能的目標,并且完全用成就來衡量自己的價值。這樣的人通常極度害怕失敗。他們感到自己不斷受到鞭策,同時又對自己的成就不甚滿意。事實證明,人強逼自己追求完美不但有礙健康,還會引起諸如沮喪、焦慮、緊張等情緒不安的癥狀,而且在工作效率、人際關系、自尊心等方面,亦會屢受挫折。
為什么追求完美的人特別容易情緒不安,為什么他們的工作效率會受到損害?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以一種不正確和不合邏輯的態度看待人生。
追求完美的人最普遍的錯誤想法,就是認為“不完美便毫無價值”。比如,一個平時每科成績都取得“甲等”的學生,由于在一次考試中有一科拿了“乙等”成績,因而大感沮喪,認為那就是失敗。這類想法導致追求完美的人害怕犯錯,而且一旦犯錯他們往往會做出過激的反應。
追求完美的人的另一個誤解是相信錯誤會一再重復,認為“我永遠都不能把這件事做對”。他們不會自問能從錯誤中學到什么,而只是自怨自艾地說:“我真不該犯這樣的錯,我絕不能再犯了!”這種自責態度會導致他們產生受挫和內疚的感覺,這反而會使他們重復犯同樣的錯誤。
因此,我們在處理問題時,要留一點回旋的余地。一根鐵絲做成的彈簧是有彈性的,但是,如果我們不顧及彈簧彈性的最大承受力,過于用力地拉拽它,那么最終的結果是彈簧的彈性削弱、消失。所以,我們做事情要考慮自己的能力,盡量做到量力而行、量體裁衣、留有余地。假如我們做到了“事事有余不盡”,放棄那些追求完美的想法和做法,我們的生活就會輕松很多、自如很多。
上一篇:欲速則不達,“貪多嚼不爛”
下一篇:珍惜時光,不虛度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