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蔽效應——別被一時的表現所蒙蔽
遮蔽效應是指,人的耳朵對聲音頻率的敏感地帶表現為強信號會遮蔽臨近頻率的弱信號。在心理學領域,這種遮蔽效應表現在,當發生某件事時,人們對此的反應會與真實的情況有所差別,人們的知覺往往會被某些心理學效應或者某些人的表面表現“遮蔽”。
生活中,我們往往會有這樣的體驗:在安靜的房間當中,就算一根針掉在地上都能聽見;而到了大街上,就算將手機鈴聲調到最大,來電時也未必能夠聽見,手機的聲音并不小,只不過被周圍更大的聲音遮蔽了而己。當同樣優秀的三個人一起面試的時候,因為前兩個人的光芒會使得第三個人即使同樣優秀也會被感覺平庸。除非他表現得更好、更優秀,這就是因為他的光芒被前兩個人遮蔽了或者因為面試官的“審美疲勞”。
這種效應如果能夠拿來利用它韜光養晦,未必不是一個好的方法。有句古話叫“小隱隱于野,中隱隱于朝,大隱隱于市”意思是,真正的隱士并不是將自己隱居于山野之中,用環境去達到物我兩忘的心境,而是隱居于市井之內,讓紅塵中的人群徹底將自己遮蔽掉,自得其樂,可見其高明之處。劉備作為“皇叔”曾經賣草鞋,關羽、張飛也是市井人物,真可謂大隱隱于市了。如果能夠向他們學一學,在自己沒有露出才華的時候,將自己隱蔽起來韜光養晦,就能夠少很多俗世的煩惱,也少了很多被對手注意、摧折的機會,也就能夠等到自己真正發出耀眼光芒的那一天。
“珍珠”只有把自己隱藏在貝殼中,才能在面世時讓人們驚艷;真正的英雄必須將自己的光芒遮蔽在其他人的光芒之下,才能躲過數不清的明槍暗箭,最終成為英雄,尤其當自己處于弱勢時,更是如此。
在平時,我們也要學會韜光養晦,除了隱蔽自己的光華以外,不妨為自己的對手制造一些鋒芒畢露的強大勢力,讓自己隱蔽在他們的光芒之下,在夾縫中求生存、求成長,反而能夠更加安全地快速壯大。
劉邦在鴻門宴之后,接受了項羽的分封,被封為“漢王”,但心中并不甘心。項羽對他也不放心,因為畢竟是他最先攻進了咸陽,又有一大批謀略過人的手下。于是,劉邦在去領地的途中燒毀了棧道,表白自己并沒有向東擴張的意圖,因為自己一旦要出漢中,必要重修棧道,從而被項羽覺察。與此同時,他還采取了另一個策略,讓張良給項羽寫信蒙蔽項羽:“漢王名不符實,欲得關中;如約既止,不敢再東進。”然后,將田榮反叛的消息告訴項羽“齊國欲與趙聯兵滅楚,大敵當前,滅頂之災,不可不防”,將項羽的注意力引向了東部,放松了對劉邦的防范。
這就是遮蔽效應最好的運用之道,將自己的光芒隱藏在他人的光芒之下。太陽之下不見群星,但群星并非消失了,只不過減弱了自己的存在感,也就減弱了在他人眼中的威脅感,就更容易成就大事。
心理應用:
上一篇:進步來源于思維創新
下一篇:遵從內心的感受,快樂由你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