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省,讓“心”永葆活力
自省是自我完善的過程,它能將我們思想中淺薄、浮躁、消沉、自滿、狂傲等污垢滌蕩干凈。自省是認識自己、提高自己的有效途徑。一個用心做事的人,應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在反思中重新認識自己,并從反思中獲取前進的力量,讓“心”永葆活力。
自省是一種自我檢查行為,是對自身思想、情緒、動機和行為的檢查,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自我反思。
人之所以需要自省,從根本上說不外乎兩條:一是“人非生而知之”,經常自省,就會知己之不足,堅持好學上進,增長知識,提高才能,使自己聰明通達,為個人成功立業打下良好的基礎;二是“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經常自省,就能頭腦清醒,明辨是非,遵紀守法,使自己的行為沒有過失。
毛澤東同志曾說過:“房子是應該打掃的,不打掃就會積滿灰塵;臉是應該常洗的,不洗也會灰塵滿面。我們同志的思想、我們黨的工作,也會沾染灰塵的,也應該打掃和洗滌。”
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將生命中的大部分時間用于自我檢查,并鼓勵他的朋友們也這樣做。他甚至對自己提出了這樣的要求:“未經自省的生命不值得存在。”一個人如果能經常主動地反思自己的思想與言行,及時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糾正錯誤,彌補不足,那么,這個人就能不斷地取得新成績。
彭德懷同志也說過:“我是一月一省吾身。不論工作怎樣忙,每月總要抽出半天時間,把自己做過的事認真地檢討一番,看哪些做對了,哪些做錯了,以便少犯錯誤或不犯錯誤。”這是對孔子“吾日三省吾身”傳統美德的繼承和發揚,很值得我們效仿。
力求上進的人都很重視自省。因為他們知道,自省是認識自己、改正錯誤、提高自己的有效途徑,并能使個人的人格不斷趨于完善,讓人走向成熟。只有善于發現并且敢于承認自己的過失,才可以進一步糾正過失。
曾國藩曾告誡弟子們:要講求自我修養,避免過失,有兩句話一定要記住,那就是“無好快意之事,常存省過之心”。
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曾國藩的一生誠如荀子所說的那樣,“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他有記日記的習慣,每天不論忙到什么時候,睡覺前都要寫日記,而日記的很多內容都是省過、悔過的。
在過30歲生日時,他在日記中寫道,自己年過三十,學業上一事無成,真使人不勝感嘆啊,古人說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從此以后我再也不敢安逸了。一直到晚年,他雖已是名揚天下的朝廷重臣,但始終自省自己“學業無成,德行不修,憂悔叢集”。
與朋友相處,甚至有朋友請他修改詩文,有時他也會當面阿諛奉承,不肯提出讓朋友不舒服的意見,他自省這是“不忠不信”。他身居高位,待人接物有時不自覺地表現怠慢刻薄、忿欲不止、自以為是、器量不宏、天性偏激、辭色太厲、言人之短等現象,在很多日記中深為自責。有時他還會為開了幾句粗俗的玩笑而懊悔不已。
他自省做人過于追求表面虛榮,意志不堅定,做事不能持之以恒,他罵自己“真濁物矣”。他說“人生唯有恒是第一美德!”
他自省自己坐在車里沒有戒懼,常常埋怨手下人辦事不力,屢屢動氣,不能克服,覺得這是自己意志不堅、頹喪放任所致,罵自己“可恨可恥”!
一次,他身體不適,積擱文牘太多,在日記中他深感“此心歉然”。他曾為一日偷閑,耽誤了向皇帝奏事而深深自責,認為天下百病,都在懶惰上。晚年他常常自省身當大任,而年老體衰,難以勉力國事,“實深惴惴”,多次“擬告病引退”,以免除自己的過失錯誤。
他省過的內容之多,范圍之廣,可以說是無所不及。也許正是因為他“常存省過之心”,并且不斷修正自己的過錯,因而才會在危機四伏的政治生涯中,幾十年立于不敗之地。
省過,就像照鏡子,一個人經常用鏡子照一照,就能及時發現自己思想靈魂上的污垢,就能及時地、積極地改正,從而使自己的德行不斷提高,思想不斷升華;省過,就像操控汽車的方向盤,只有不斷地根據路況調整方向,才能使車子沿著正確的方向行駛,順利地到達目的地;省過,也像修剪樹木,只有將側生旁逸的虬枝修剪掉,才能使樹木不斷地向上生長,長成參天大樹、棟梁之才。
有時,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的短處,很多缺點都是通過旁人的指出才得以知道。這就要求我們用平常心來對待別人善意的規勸和指責,反省自己的過失。俗話說“忠言逆耳利于行”,那些逆耳忠言常常能照亮我們不易察覺的另一面。
自省應是自覺的,而不是表面應付的;應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有了過錯就必須面對它,反省它。當然,自省是一次自我解剖的痛苦過程。它就像一個人拿起刀親手割掉身上的毒瘤,需要巨大的勇氣。懂得自省,是大智;敢于自省,則是大勇。唯有如此,人才可以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才可以塑造理想的人格。
一個懂得自省的員工,永遠都不會停止追求進步的步伐,不會止步于以往的成績,勝不驕,敗不餒,會勇于承認錯誤,主動接受批評。一個人犯錯誤是在所難免的,關鍵是要勇于承認,能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并能用積極、切實的行動改正自己的錯誤,從反省中獲取前進的力量。只有這樣,在以后的工作中才不會犯同樣的錯誤。
在現實工作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每逢工作總結會,不少人發言提及不足和缺點時,總是輕描淡寫就過去了,認為談缺點會“丟面子”。其實缺點和不足都是客觀存在的,就像窗戶上的玻璃,總會染上灰塵,只有“時時勤拂拭”,才能保持明亮光潔。而回避不足,只會留下隱患,妨礙自己的進步。所以,我們不可以陶醉于成績,更不可以文過飾非。
總之,只要我們拿出錐刺股的勇氣,及時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糾正錯誤,彌補不足,對自己的思想和言行經常進行“回頭看”,活到老,學到老,思考到老,這樣我們才會不斷地取得進步。
上一篇:自律,不讓自己的“心”“出軌”
下一篇:視工作為帶薪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