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嗯?有兩個報社的記者參加……”|結構歧義
系主任的秘書開會回來,向領導匯報工作:“今天的活動,有兩個報社的記者參加。咱們的活動,很快就要上報紙了。”秘書說這話的時候,臉上露出得意的笑容。
聽完匯報的領導,此時卻皺著眉頭,質問道:“嗯?有兩個報社的記者參加……你說的這句話有問題啊?我聽了半天,也不知道有多少個記者參加了這次活動!”
系秘書一琢磨,還真是這樣,自己說的話存在嚴重的歧義。幸好,她只是口頭匯報了工作,要是把這句話寫在文章里,發布在學校的官方公眾號上,那才是鬧笑話呢!
在邏輯學上,由于語句中的語法結構具有不確定性而導致判斷產生的歧義,叫作結構歧義。系秘書在匯報工作時提到“兩個報社的記者”,這里面就含有語法結構的不確定性,既可理解為兩個記者(同一家報社),可以理解為記者(數量不確定)來自兩個報社,所以是犯了結構歧義的邏輯錯誤。
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兒子正在看書,媽媽問他:“你看的是什么書?”兒子回答說:“我在看一本現代戰爭小說,特別精彩。”這個回答讓媽媽一頭霧水,見兒子看得正起勁,她也沒再追問,但其實她依舊不知道兒子看的到底是什么書?
問題與上述故事如出一轍,兒子的回答是“現代戰爭小說”,這里含有語法結構的不確定性,既可以理解為是描寫戰爭(現代或古代均可)的現代小說,也可以理解為描寫現代戰爭的小說,也難怪母親會聽得一頭霧水。
要消除結構歧義,最好的辦法就是改變原來的表述方式,讓其具有確定性。比如,系秘書可以對領導說:“今天的活動,有兩位記者參加”,或者“今天的活動,有兩家報社的記者參加”;兒子在回答母親的問題時,可以說:“一本現代的戰爭小說”,或者“一本關于現代戰爭的小說”。這樣的話,聽者就明明白白了。
上一篇:“和尚動得,為何我動不得”|推不出來
下一篇:“多數人認為對的,不一定是真理”|訴諸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