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明白的旁觀者,也是看客
上世紀初葉,中國國內形勢不容樂觀,帝國主義,官僚主義,封建主義一起壓迫勞動人民,使其生活貧困不堪,各方仁人志士極力尋求救國良方,先是有人提出效仿日本和英國立憲設置內閣,后來有人提出效仿美國三權分立,但最后這些“良方”運用到中國大地上,不但沒有醫好病痛,反而使癥狀更加嚴重,只有毛澤東等一批人對中國的現狀了解最清楚,他提出的“三座大山”理論以及“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之路,使無數愛過人士有了明確的奮斗目標。
毛澤東之所以能發現中國社會運行的奧秘,是因為他不是一個旁觀者,他一生都非常重視調查實踐。他堅信,只有實踐才能出真知。
早年在湖南第一師范讀書時,毛澤東就對西漢司馬遷長期不畏勞苦外出游歷,實地調查考察史跡的精神和做法十分贊賞。他在《講堂錄》中寫道:“司馬遷登會稽,覽瀟湘,歷昆侖,周覽名山大川,而其襟懷乃益廣。……游者豈徒觀覽山水而已哉!”。
1917年暑假,毛澤東與同學蕭子升以游學方式步行調查。從長沙出發,他們不帶一個銅板,經寧鄉、安化、益陽、沅江,歷時一個多月再回到長沙。他們沿途深入民眾進行細致的調查,了解農民和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以及各地風土人情。實現了“閉門求學、其學無用,欲從天下國家萬事萬物而學之,則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的初衷。
1927年3月,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他滿懷激情,深入湖南農村,實地考察了湘鄉等5個縣的農民運動情況,寫下了著名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一文。
以往的革命者,對中國的現狀痛心疾首,開了各種良方,視乎很明白癥結所在,但他們終究是個旁觀者,一個看客。只有毛澤東本人是個實踐者,一個由實踐指導的理論家。
綜觀我們周圍,大多熟人總是信奉“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句古訓。那么當局者真的迷嗎?又是什么原因使當局者迷?當局者又迷在什么地方?旁觀者就那么清楚嗎?這一切都很值得推敲。我們總是用一句“當局者迷”來說當事人的無能,此時旁觀者一句“驚醒夢中人”的話立刻讓我們將明白事理的天平擺向旁觀者一邊。其實再“迷”的當局者也比旁觀者看得透徹。
當事人身在其中,所有事情都是“活生生的體驗”,這些事旁觀者是很難領會的。正因這些錯綜復雜的原因,對一件事情很多時候都是當局者的無奈和旁觀者的猜測。這種猜測十有八九是錯誤的,因為那是脫離實際情況的猜測,少有客觀的標準。所以,只用自己實踐才能明白自己的不足和過錯。
旁觀者永遠只是個看客,無論我們為成功做了多少準備,思考了多少過錯,如果我們不實踐,不行動,一切都是白搭。我們“臨淵羨魚”后,一定記得“退而結網”,千萬不要患上只準備不行動的“分析癱瘓癥”,我們可能花了大量時間準備旅行,結果卻根本沒上路。其實,我們應該做的,是仔細研究達成愿望的最好辦法,并分析自身處境、長處,個人所必須面對的挑戰所可能遭遇的障礙以及實現夢想所需的全部條件等等。
回想一下,我們是不是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當我們看到一個人做了比較愚蠢的事時,總是免不了嘲笑別人。可是,我們是否想過,如果換作我們自己,又會怎樣做?或許,我們的做法無異于這位被我們嘲笑的人,甚至還不如他。
如此說來,很多時候旁觀者只是在扮演“事后諸葛”,當一件事情實實在在地擺在自己的面前時能處理好的人不是很多,因為處理一件事情的時候往往要面臨很多意想不到的情況,還有些事情在當事人的角度和認知水平是看不到的,有些因素即便能看到,但由于他“現有的能力”有限也是做不到的,這些事情在旁觀者的角度來說更是無法體察的。
尤其當事人身在其中,所有事情都是“活生生的體驗”,這些事旁觀者是很難領會的。正因這些錯綜復雜的原因,對一件事情很多時候都是當局者的無奈和旁觀者的猜測。這種猜測十有八九是錯誤的,因為那是脫離實際情況的猜測,少有客觀的標準。
如果把人分為兩類,那么我們可以這樣分:一種人旁觀事情發生,另一種人促使事情發生。這個世界上,觀眾太多,而我們需要的是更多的演員,更多實際參與、推動、實行、貢獻和開創的人。莫耶士就讀于北德州州立大學時,硬著頭皮寫信給總統候選人詹森,自愿加入助選團,為詹森爭取德州選票。莫耶士勇敢跨出這么一步,使他成為公眾人物。在極短的時間內,成了美國總統的新聞秘書,然后當上某電視新聞網的評論員,有機會成為美國有史以來最有影響力的廣播人。
莫耶士多年來始終擁有展現才華的機會,這一切皆起始于一封自我推薦信,即他主動跨出的第一步。假如我們對某項工作已有所準備,就該去做。也許本來有其他人可以做得比較好,但在我們率先行動之前,他們或許連嘗試的念頭都未曾有過。由于要付諸行動,我們的準備也會更加周全,能力也獲得增強,最后我們會變成最稱職的人。一旦我們擬妥工作計劃,就要展開行動,落實計劃。
這樣一來,我們就是真真正正的實踐者,而不是只看不做的旁觀者。
上一篇:允許孩子做自己
下一篇:再糟糕的職場,都只能去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