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是一種變相的勇氣
咱們中國人常說一句話:心字頭上一把刀。這說的就是“忍”字。忍是一種智慧,一種韜略。“忍一時風平浪靜,讓三分海闊天空”。唯有勇敢的人才能做到“忍”,勇者勇于放棄自己的小利,勇于戰勝自己的欲望,因而能夠做到不為一點小利去和人爭,去和人搶。為了自己的利益和生存權利去和人打架是一種勇敢,但為了一點蠅頭小利去和人打個你死我活就是一種懦弱了,“忍”是一種變相的勇敢。在看電影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發現,黑幫老大是絕對不會因為一點小事就出手的,這就是一種勇敢,他不會因為一點蠅頭小利就被激怒,反倒是那些小弟們動不動就耀武揚威,因此,也只有能勇于壓住自己怒火和傲氣的人才能當老大。當然,黑幫老大的這種勇敢本身也是錯誤的,但在證明“忍是一種變相的勇氣”這個論點上是成立的。
生活中,人生有多少無奈,成功就有多少的等待。忍,是一種韌性的戰斗,是一種永不敗北的戰斗的策略,是戰勝人生危難和險惡的有利武器,不勇敢的人是做不到的。通過風雨的洗禮,方能看到成功的彼岸。這風、這雨,正是一個渴望成功的人資本的最初積累,是事業興盛的母體。
縱觀古今中外,“忍”字成了社會精英們的哲學。忍,是醫治磨難的良方。忍一時之疑,一時之辱,一方面是脫離被動的局面,同時也是一種意志、毅力的磨煉,為日后的發奮圖強、勵精圖治、事業有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比如經營上的成敗得失,常常檢驗出企業家的修養水平:有的泰然處之,從容對待,以真誠化干戈為玉帛;有的則怒形于色,耿耿于懷,因褊狹積小怨為仇端。再比如當企業經營順利時,能不能忍也決定著企業的命脈,不能忍的公司貪大求快,頭腦發熱,從而極有可能使資金鏈斷裂;而能忍的公司會保持頭腦清醒,穩步發展。這就是一種勇敢。
日本著名企業家坪內壽夫是一個“堅忍者”,他常說:“我的經營就是忍耐的經營。”確實,他克制內心私欲的克己心,對他人的誤解與中傷不加辯駁的忍耐力,對教育員工的恒心,一旦決定就不畏困難去做的意志力等,都是異于常人的特質。
他經常暗自告誡自己說:“要忍耐,要忍耐!”與此同時,他也必定堅定地告訴自己,“好,咱們等著瞧!”
這正表示他的忍耐與怨恨是表里如一的,他心中激烈的怒火轉化為表面的忍耐,以及攻擊時的勇猛。他的忍是大忍,是積極的。有一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他曾說:“我遇到過太多太多的不如意之事,有時甚至叫我痛苦得無法再站起來……但我都咬緊牙關,忍耐過去了。”
1945年5月,正當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之際,坪內壽夫應召到滿洲通訊隊,9月中旬,他在興安嶺中為俄國所俘,押至西伯利亞。
在被俘的日子中,最難忘的就是吃的匱乏。坪內壽夫嘗到了“饑餓中飽食”的體驗。那就是在搬運砂糖時,偷偷在袋上挖個小洞,讓糖落滿一手掌,然后去舔食它。那宛如甘露的感受,令人終生難忘。俘虜每天都要做很多的工作,但吃都吃不飽,因此,那砂糖的美味令坪內壽夫至今無法忘懷。
1948年10月,坪內壽夫34歲那年,才得以重返故鄉。老家松前四是個漁鎮,戰后物資雖欠缺,卻有不少新鮮的魚,這使得坪內壽夫的精力與體重,都很快恢復了。他的父母將全部財產340萬日元交給他。在當時這是一筆相當大的財產,成了他創業的基金。他認為只是守著父輩的產業,算不得男子漢。有志氣的男子漢應勇敢開發自己的事業。于是,1949年,他帶著錢來到縣都松山市,松山大劇場及目前松山市內的電影院,都是他事業的發跡起點。他為了建設這些劇場,投資了半數的財富。
建造劇場首先要取得建設局許可。而這種申請最快一周,最慢一個月就可以獲準,坪內壽夫也是以這種輕松的心情前往東京的。當時由松山到東京的車程是一天,他隨便帶了幾件衣服,穿著短褲、短袖襯衫,打算在東京呆幾日就回去。
他一到東京就直接前往建設局,要求拜見課長,通報人員報了信,卻久久不見課長出現。如此日復一日,他只有天天到建設局的走廊下等侯。
幾日后,課長總算出現了,坪內壽夫仔細呈述請愿,但課長卻一副充耳不聞的樣子,如此又過了數日,坪內壽夫天天帶著申請到建設局等候。
又過了幾天,課長總算第一次開了口:“受援縣太小了。我還聽說議長用松山市的市議會場放電影賺錢,這種行為雖然很要不得,但一個用市議會場就能充當劇場的小地方,有必要建劇場嗎?你回去吧,不要再浪費時間了,我不會答應你的。”
“議長的作為和我有什么關系,我只是一個市民,議長的行為和我建戲院根本是兩回事。”坪內壽夫的抗議,沒有發生任何效果。坪內壽夫心想,只有回松山,請市長開具一張“今后不得將市議會場借為放映電影之用”的證明。于是他火速回到松山,取得證明后又返回東京,交與課長。心想這下他沒理由不答應了。
但課長似乎存心整他,總以“我很忙”、“你真煩”、“我說不行就是不行”等話來推卻。坪內壽夫仍不死心,從早到晚都守在走廊上,這反倒給了課長一種壓迫感,因而愈發產生要好好整他的動機。
時光荏苒,夏去秋來,建設局的人都對坪內壽夫表示同情。甚至還有人說:“課長實在有些過分,但你不要輸給他,加油!”
正在這時候,課長的兒子不幸車禍死亡,肇事者竟事后逃逸。于是人們紛紛謠傳坪內壽夫心有不甘,所以故意撞死課長的兒子。
坪內壽夫因不知此事,仍每天到建設局守候。也不知是誰通知警方,于是他被帶到一個小房間中,接受了3個小時的審問。他顯然已被納入嫌疑犯之列。不過,不久兇手就被捉到,坪內壽夫這才洗刷了冤情。
由于這個案件,使得坪內壽夫有機會與大臣會晤。建設大臣益谷秀次以最高負責人的身份,向坪內壽夫致歉,并批準了坪內壽夫建設劇場的請求。事后坪內壽夫先到課長家中向其子靈堂上香,才轉回松山,這時已近歲末。
日后坪內壽夫仍然遇到很多人事方面的阻撓,而這些都轉化為使他成為創業家的磨煉。
由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發現,想要成功者比如經商的創業者幾乎都是“忍”者,這是一條共識,也是一個經驗之談。成功的路上,通常都要幾經風雨,幾番磨難。與追求成功者同行的,唯有那一路的風風雨雨,而勇敢的強者就是從這風雨中走出來的!
一個“忍”字,從古至今一直散發著神奇的光芒。我國古代大文豪蘇東坡的《留侯論》中即寫道:“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古今中外幾乎所有的成功者,都大大地沾了“忍”字的光。忍:是一種眼光和度量,能克己忍讓的人,是深刻而有力量的,是雄才大略的表現。忍讓不是懦弱可欺。相反,它更需要的是勇敢和堅韌的品格。古人講“忍”字,至少有兩層意思:其一是堅韌和頑強;其二是謀劃和韜略。誰能做到“忍”字,誰就能成就他的事業。
上一篇:面對人生風雨,你要靠自己才能成功
下一篇:“糾結”的終結者:勇敢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