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并沒有你想象得那么難
面對成功的高山,很多人望而生畏,心生膽怯。其實,成功并沒有你想象的那么難,你只要勇敢地跨出第一步,在戰略上藐視它,在戰術上重視它,你就已經成功了一半。中國有句老話,叫“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從某個角度去解讀,就是說只要你每天前進一點點,從基礎做起、從小事做起,就可以爬上成功的頂峰。面對成功的高山,只要我們分階段、有步驟地去發揮自己的潛能,就一定能一步一步地拾級而上。并且我們在此期間會感受到,我們的自信心在不斷增強。當最終成功一次后,我們也許還可以這樣發發“牢騷”:“成功也就不過如此。”
日本有一名長跑運動員,獲得了一次馬拉松大賽的冠軍,記者們紛紛圍上去采訪,問他有什么秘訣:是不是跑步技術先進?是不是跑鞋質量好?是不是營養搭配合理?等等,而他總是回答:“動腦子。”并且他翻來覆去就這三個字,從不肯多說一句話。
三年過去了,他又一次獲得了馬拉松大賽的冠軍。媒體記者又圍上去采訪,問他獲得冠軍的秘訣,他還是不斷地說:“動腦子。”和上次一樣,他還是只是不斷說這三個字。媒體記者和人們都議論開了。說這個人在賣什么關子?跑步不就是體力活嗎?跟動腦子有什么關系,而他竟然每次都說“動腦子”,這簡直是故弄玄虛。
又三年過去了,他仍然在意大利羅馬舉行的國際馬拉松大賽中問鼎冠軍。這時他運動員的職業生涯也畫上了句號,他才對媒體記者說出了實情。他告訴記者,每次大賽前,他都會在提前幾天去考察路線,認真考察沿途的情況,以每5000米為一個階段,牢牢記下附近的建筑物。這樣當他正式比賽的時候,他就將整個漫長的賽程劃分成很多個小賽程,這讓他很有目標感,心理上不斷萌發勇氣,而不至于被猛然間回想時的漫長賽程嚇倒。這就是他獲得冠軍的秘訣,也是他常常說動腦子的含義。
確實,成功并沒有你想象的那么難,只要你“分解”成功,就能一步步蠶食它。可能我們的心理在面對一個巨大的目標的時候會能量不足,但如果你將這個巨大的目標“肢解”,我們的心理就完全有足夠的能量去征服它。這樣一天天累加下去,其實大目標就能慢慢實現。
中國哲學名著《道德經》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成功就是由無數個小目標組成的,聚沙成塔,每一個小目標的實現就是大理想的達成。你不可能一口吃成個大胖子,沒有一個成功者不是一點一滴一步一個腳印地走過來的。
在美國科羅拉多州長山的山坡上,躺著一棵大樹的殘軀。自然學家告訴人們,它曾經有過400多年的歷史。在它漫長的生命中,曾被閃電擊中過14次,無數暴風驟雨侵襲過它,都未能讓它倒下。但在最后,一小隊甲蟲的攻擊卻使它永遠也站不起來了。那些甲蟲從根部向里咬,漸漸傷了樹的元氣。雖然它們很小,卻是持續不斷地進攻。這樣一棵森林中的巨樹,閃電不曾將它擊倒,狂風暴雨不曾將它動搖,卻因一小隊用大拇指和食指就能捏死的小甲蟲憑借鍥而不舍的韌勁兒而倒了下來。
這是卡耐基引述別人講過的一個故事,他是要說明常常為小事煩惱,會損壞人的身心健康這個道理。而從另外一個角度理解,我們也可以發現另外一個道理,就是只要每天持續不斷地進攻一點點,最后微弱之軀也可以撼大催堅。其實奇跡就是這么來的,我國首富李嘉誠,也并不是第一筆買賣就賺了1000萬美元。剛開始他只是推銷塑料花,每天能賺上10塊錢,就足以令他高興一陣子了。我國明星劉德華之所以成為“一代天王”,也并不在于他剛開始有多出名,而是在于他30年長紅不衰。
生活中,我們都可能會面對“撼大摧堅”的艱巨任務:運動員要向世界紀錄挑戰,科學家要揭開大自然的奧秘,作家要寫出50萬字的小說,企業家要躋身世界500強的行列,就是一般人,也會有一些困難的工作要去做。比如,你要把一堆磚頭從甲地搬到乙地,你會怎么做?
莎士比亞說:“一把斧子雖小,但多次劈砍,終能將一棵堅硬的大樹伐倒。”
愛迪生也說:“我從來不做投機取巧的事情。我的發明除了照相術,沒有一項是由于幸運之神的光顧。一旦我下定決心,知道我應該往哪個方向努力,我就會勇往直前,一遍一遍地實驗,直到產生最終的結果。”
的確,成功它需要的不是你一次性爆發出多大的心理能量,而是需要你每天都能勇敢努力一點點。
1980年9月,歷時12年,可容納一萬多人的美國水晶大教堂落成竣工,成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跡和經典,也成為世界各地前往加州的游人必去瞻仰的勝景。然而,它在建造剛開始沒有一磚一瓦。
1968年的某天,羅伯·舒樂博士立志要在加州用玻璃建造一座水晶大教堂。他向著名的建筑設計師菲利普·強生表達了自己的構想:“我要的不是一座普通的教堂,我要在人間建造一座伊甸園。”
設計師強生問起他的預算情況,舒樂博士語氣堅定而又明確,他說:“我現在一分錢都沒有,購置不了一塊玻璃,所以對我來說,預算200萬美元和預算500萬美元沒有什么區別。但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這座教堂要足夠有魅力,這樣才能吸引捐款者和旅游者的到來。”
700萬美元是水晶大教堂最終的預算。700萬美元,對當時的舒樂博士而言,不僅超出了他的融資能力范圍,甚至已經超出了他的想象范圍。這筆數目到現在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數字。
但舒樂博士并沒有崩潰。他的希望并沒有因“高聳入云”的數字而破滅。他冷靜思考之后,當天晚上,他鋪開一張白紙,寫下了“水晶教堂理想實現計劃書”。在第一行他寫下了“700萬美元”幾個大字,然后又寫下了10行文字:
1.找到一筆700萬美元的捐款;
2.找到7筆100萬美元的捐款;
3.找到14筆50萬美元的捐款;
4.找到28筆25萬美元的捐款;
5.找到70筆10萬美元的捐款;
6.找到100筆7萬美元的捐款;
7.找到140筆5萬美元的捐款;
8.找到280筆2.5萬美元的捐款;
9.找到700筆1萬美元的捐款;
10.賣出1萬扇窗戶的署名權,每扇700美元。
對龐大的700萬美元做了“瓦解”之后,舒樂博士的心里輕松多了,他覺得夢想就在眼前。他立即著手進行了他的計劃。
兩個月后,他用水晶大教堂奇特而又美妙的模型打動了大商人約翰·科林,他得到了第一筆100萬美元的捐款。
又過了5天,一對被舒樂博士演講打動的農民夫婦,捐出了第一筆1000美元。
第3個月的時候,一位欽敬舒樂博士的陌生人在自己生日當天,寄給他一張100萬美元的銀行支票。
半年零60天后,一名捐款者對舒樂博士說:“如果你的誠意和努力能籌建到600萬美元,剩下的100萬美元由我來付。”
第二年,舒樂博士以每扇700美元的價格請求美國人認購水晶大教堂的窗戶,付款的辦法是每月50美元,10個月分期付清。當時的美國人被這種新奇的方式所吸引,而且這樣也不會給他們的心理造成壓力,并且還會贏得意義,因此在隨后的6個月里,一萬扇窗戶的署名權很快就被搶購一空。
1980年9月,一座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跡——水晶大教堂橫空出世,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水晶大教堂最終的造價是2000萬美元,全部是由舒樂博士一點一滴籌集而來的。其實這個“夢幻建筑”最初也只是個“夢幻”,也就是我們很多人眼里的“泡影”。但經過舒樂博士一步步的分解,一點點的付出,他最終呈現在了世人的眼前,給全世界人民贈予了一個美麗的夢幻。
遠大目標的達成就是這樣堅持下來的,每天前進一點點,你的心理不會有壓力,而且隨著事情的完成,你的勇氣會越來越大,這樣反倒會推進事情的進度。當然,勇氣的增加也不是一天就能完成的,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就像跳高,你一下子把目標定在一米八以上,那只能鉆過去。但如果從一米二起步,半年后,你就可以“身輕如燕”了。
西奧多·凱勒博士說過:“許多人缺乏一種持之以恒的、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勇氣,這一點非常令人遺憾。他們不缺乏沖動的熱情,卻缺乏維持這股熱情應有的勇敢,因此顯得脆弱。”所以,親愛的朋友們,如果你想成功,就“分解成功”,藐視成功,成功并沒有你想象的那么難。
上一篇:很多成功都來自于“冒險”
下一篇:成大事者需要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