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某個星期六早晨,我從床上醒來,腦子里突然蹦出來一個詞——孤獨。
之前在網上看到有人在問,一個人去吃一次火鍋會是什么體驗,該是多么孤獨?
火鍋我倒是沒有一個人吃過,不過我曾經一個人去飯店點了一鍋水煮魚,三個人吃的分量,還配搭了一些小菜,一共花了248元。
記得當時去這個飯店里吃飯的人都是三五成群,唯獨我獨自一人,自成一桌,面前擺了偌大一鍋魚,周圍還點綴著涼拌木耳、炸花生米和一扎酸梅湯。
下單的時候,服務員略帶驚詫地問:兩斤鲇魚?
我想了想,果斷地回答說:鲇魚吃屎,價格差不多,換草魚吧!
然后她帶著一臉疑問下單去了。后來我才明白過來,她其實不是在提示我鲇魚是吃屎的,應該換草魚,而是驚詫于我一個人要吃這么大一鍋魚。
盡管刻意壓制和偽裝,但她的眼神還是出賣了她的心。我想要是她的老板知道了的話是不會太樂意的。
不光吃魚,我還一個人去電影院看過電影。
沒有任何原因,那天上完課,走到海淀黃莊電影院,突然生發出一種強烈的欲望,我想去看場電影,最好是能讓人捧腹笑一把的那種。
然后我就去了。
在上映的片子中過濾了一下,選了《小時代3》。進場觀影的多是情侶,也有朋友、同學,總之都是幾個人有說有笑地落座,唯獨我像一顆外來星球,端坐在那里,但我并沒有覺得孤獨。我笑得很開心。
關于孤獨,有人說,去做本應該一群人做的事情,就是一種孤獨。比如你被迫一個人上自習、一個人去吃飯、一個人看電影。
也有人說,孤獨并不一定是指物理意義上一個人,有時哪怕你身處人群中間,或者在你愛人身邊,你依然會覺得無比孤獨。
之前有一個長期異地戀的朋友說起過,和自己的戀人幾個月沒見,好不容易相聚,當她洗完碗準備跟他好好說說話時,發現他竟然自顧自地刷起了手機。
這倒讓我想起理查德在《十一種孤獨》中說過,我想所謂的孤獨,就是你面對的那個人,他的情緒和你的情緒,不在同一個頻率。
其實,人生下來就是孤獨的。
人,孑然一身來到世界,去尋找另外一個人,用柏拉圖《會飲篇》中比喻,每個人都是一個半人,生來尋找原本整體被分割出去的另一半,當我們找到的是另一個人,就變成了倆,這個過程你會經歷很多的事,扮演很多角色,認識更多人,于是和他們在一起,你變成了眾。
但是除去外界,你還是你,一個人,并沒有變。
曾經讀《小王子》,里面講道,小王子住在那一顆比一間房子大不了多少的行星上——B-612,孤獨傷心的那天,一個人看了四十四次日落。
他后來獨自走訪了幾個星球,那些星球上有孤獨的國王、自負的人,每一個人都是獨自待在屬于自己的星球上的。
一個人孤獨得像一個星球,那該是多么強大的孤獨啊。
就像劉瑜說的,我很孤獨,孤獨得像一顆星球。一個人出門,一個人回家,一個人買東西,一個人做飯,一個人醒來,一個人睡著。生活可以多么健康,但不知怎么,我就是一個人。
星球就意味著自給自足,你在你的世界里可以滿足和提供自己需要的所有東西,不與外界交流也可以正常存活。
不禁感嘆,劉瑜說得真好,一個人就是一個星球。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像劉瑜這樣如此淡然地應對孤獨,否則我想她也說不出來“適應孤獨,就像去適應一種頑疾”這樣的話。
最近偶然看到有人探討,下班之后的生活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你之后的人生走向。
對于普通上班族來說,工作時難免置身于眾,不管是否精神相吸,思維在一個頻道上,總之你在物理意義上不是一個人,和別人在同一飯點一起買飯,定期聚在一起開個會匯報個工作,時不時再討論個問題,頭腦風暴一下。
種種跡象表明,你在以上情況下都不是一個人,因而不能算作完全意義上的孤獨。
而下班之后,比如周末的時間,就是你物理意義上的單獨相處了。這時有人就會迷惘,受不了這種寂寞到可以聽到自己心跳的感覺,于是不免想把空余的時間填滿各種事情,甚至會把檔期排到下下個月。
很多人為了避免這種孤獨感,想盡辦法去填補精神上的空隙。所以會有人下了班約人吃飯逛街看電影……但其實物極必反,有時越是為了逃避一種狀態把自己置身于另一種與之對立的狀態下時,原本那種恐慌感愈加揮之不去。
就像寂寞的狂歡,每個人自說自話自導自演,聒噪地試圖掩蓋內心的慌張和寂寞,反而愈演愈烈更加孤獨。
當然,有人在逃避孤獨,就有人在適應和接納孤獨。
這樣的人,覺得孤獨是一種常態,認為孤獨并不可怕也無所謂,于是用下了班的時間獨處給自己充電,比如學一門新手藝,看一本書,進修一門語言,去琢磨如何寫出一段扣人心弦的對白。
叔本華有句話是這么說的,要么孤獨,要么庸俗。
說得好決裂啊,就像是說,不孤獨的人都是庸俗的,要想不庸俗,你就必須要孤獨起來。其實想想,似乎也有道理。
一個人獨處起來濃度才最大,而濃度最大,你才有足夠的能力去全面認識世界和剖析自己。
《月亮與六便士》中有這樣一段話:
我們每個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獨的。每個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鐵塔里,只能靠一些符號同別人傳達自己的思想;而這些符號并沒有共同的價值,因此它們的意義是模糊的、不確定的。我們非??蓱z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財富傳送給別人,但是他們卻沒有接受這些財富的能力。因此我們只能孤獨地行走,盡管身體相互依傍卻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別人也不能為別人所了解。
聽著有些傷感,似乎每個人注定是要絕世孤獨了,但確實是這樣,所以才有村上春樹說的,哪里會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不喜歡失望罷了。
既然每個人注定孤獨,倒不如孤獨地有意義一點,自成一派,自給自足,孤獨成一顆星球。
就像Eason唱的那樣,像一個孤獨患者自我拉扯吧。
上一篇:人活著,總是需要有個主題
下一篇:你所謂的焦慮,其實是對自己不夠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