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弗萊明——青霉素的發明者
亞歷山大·弗萊明簡介
諾貝爾得獎者小簡介
姓名:亞歷山大·弗萊明(AlexanderFleming)
出生年代:1881年—1955
職稱:生物學家
國家:英國
個人情況:英國微生物學家。一生致力人體預防細菌感染的研究,發現溶菌酶和青霉素,開始抗生素療法的新紀元。為此,他與弗洛里、錢恩共獲194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881年8月6日生于蘇格蘭艾爾郡洛奇菲爾德,1955年3月11日卒于倫敦。1906年畢業于倫敦大學圣瑪麗醫學院,留校任教,1928-1948年任倫敦大學細菌學教授。1951年任愛丁堡大學校長。1943年被選為皇家學會會員,1945年任微生物學會主席。早期在A。E。賴特領導下從事應用疫苗防治細菌性傳染病及防腐劑對某些創傷的作用的研究,提出用高滲鹽水沖洗腐爛傷口的辦法。1921年他在人血清、眼淚、唾液乃至牛奶、蛋清中發現一種能溶解細菌的物質,稱之為溶菌酶,但未能使之成為有臨床實用價值的制劑。1928年他發現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培養皿中偶然生長一種青綠色霉菌——點青霉(Penicilliumnotatum)菌落,霉菌菌落周圍的葡萄球菌菌落被溶解,可見青霉菌分泌物可抑菌,他稱之為青霉素,并證明它不干擾白細胞的功能,對實驗動物無毒,為一種有效的殺菌劑。但他始終未能提供臨床應用的粗制品。他將點青霉菌菌株一代代地培養,直至1939年為弗洛里等人再度研究青霉素提供了菌種。
他共發表文章約百篇,包括接種疫苗療法、創傷的防治、防腐劑、殺菌劑、溶菌酶、青霉素等內容。代表作為《溶菌酶》、《青霉素》。
亞歷山大·弗萊明成功故事——留心觀察與潛心研究
弗萊明出生在蘇格蘭的亞爾郡,他的父親是個勤儉誠實的農夫,生了八個孩子,弗萊明是最小的一個。由于家道中落,他不能完成高等教育,十六歲便要出來謀生;在二十歲那年,承受了姑母的一筆遺產,才可以繼續學業。二十五歲醫學院畢業之后,便一直從事醫學研究工作。
弗萊明是一個腳踏實地的人。他不尚空談,只知默默無言地工作。起初人們并不重視他。他在倫敦圣瑪麗醫院實驗室工作時,那里許多人當面叫他小弗萊,背后則嘲笑他,給他起了一個外號叫“蘇格蘭老古董”。
有一天,實驗室主任賴特爵士主持例行的業務討論會。一些實驗工作人員口若懸河,嘩眾取寵,惟獨小弗萊一直沉默不語。賴特爵士轉過頭來問道:“小弗萊,你有什么看法?”
“做。”小弗萊只說了一個字。他的意思是說,與其這樣不著邊際地夸夸其談,不如立即恢復實驗。
到了下午五點鐘,賴特爵士又問他:“小弗萊,你現在有什么意見要發表嗎?”
“茶。”原來,喝茶的時間到了。
這一天,小弗萊在實驗室里就只說了這兩個字。
弗萊明像往日那樣細心地觀察培養葡萄球細菌的玻璃罐。
“唉,罐里又跑進去綠色的霉!”弗萊明皺了眉頭。
“奇怪,綠色霉的周圍,怎么沒有葡萄球細菌呢?難道它能阻止細菌的生長和繁殖?”細心的弗萊明不放過一個可疑的現象,苦苦地思慮下去。
在1928年,弗萊明在倫敦大學講解細菌學,無意中發現霉菌有殺菌作用,這種霉菌在顯微鏡下看來像刷子,所以弗萊明便叫它為“盤尼西林”(Penicillin的原意是有細毛的)。從這時開始,弗萊明便對盤尼西林作系統的研究,到了1938年,盤尼西林才正式在病人身上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盤尼西林救活了無數人的生命。
其實在我國古代,許多裁縫都知道手破了以后,往傷口上涂一些霉菌就可以防止感染。但他們只停留在了這種“經驗”的地步,并沒有問問“為什么”。弗萊明的發明看似偶然,其實這是偶然中的必然。殊不知他在地下室已經做了近十年的試驗!愛因斯坦說過:“上帝常同人們開玩笑,但他決無惡意。”只要仔細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不斷研究,終有一天幸運女神會降臨在你頭上,終有一天,你也會成為一個成功之人。
教育啟迪
“處處留心皆學問”,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其實有許多值得我們留心觀察的東西,只要我們靜下心來深入進去自然就會發現。我們要學會抓住第一次機會,因為這可能就是你一次成功的機會。但同時也要學會潛心研究,因為這樣才會更接近成功!
上一篇:喬迪·威廉姆斯——禁雷和平獎
下一篇:伍德羅·威爾遜——政界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