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勒尊師好學
那是在晉元帝即位的第二年,匈奴族的漢國國主劉聰病死,使得漢國內部發生了分裂,這時,大將石勒在反晉戰爭中擴大了勢力,自稱為趙王。
石勒年輕時候,并州正在鬧饑荒。他和部落失散,受盡艱難,沒有出路,就召集了一群流亡的農民,組織了一支強悍的隊伍。劉淵起兵后,他投降了漢朝,在劉淵部下當了一員大將。
石勒不識字,但卻受過漢族文化影響。他任大將以后,漸漸意識到要成就大業,光有武力是不行的。于是,他拜漢族士人張賓為師,還收留了一大批漢族的貧苦讀書人,組織了一個“君子營”,虛心向他們求教。
石勒驍勇善戰,加上有張賓等一大批謀士、老師幫他出謀獻策,勢力就更加強大了。兩年后,他在襄國自稱皇帝,改國號為后趙。
石勒自己沒文化,卻十分重視讀書人和尊重教書的先生。當了皇帝以后,他命令部下遇到讀書人和有學問的先生,一定要把他請到襄國來。
石勒還聽從了張賓等人的意見,設立了學校,并且要部下將領的子弟進學校讀書。他還建立了保舉和考試的制度,招賢納士,凡是考試合格的就選用為官。
石勒特別喜歡讀書,他自己不識字,就請一些讀書人和老師把書講給他聽。他邊聽邊思索,沒有一點架子,還隨時發表自己的見解。
正是由于石勒重用人才,尊師好學,在政治上比較開明,后趙初期才出現了興盛的景象。
上一篇:石勒不記布衣之仇
下一篇:禮震才替師受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