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聽則明,集思廣益才能拓展自己的思維
年輕人相對于老一輩人來說,很大的一個不同點就是敢想敢做,可是很多年輕人有個缺點,那就是容易形成一種偏執的思想,固執己見,心中總是裝滿自己的想法與看法,而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這種錯誤的想法很容易讓年輕人在人生的道路上犯錯或者摔跟頭。
人無完人,必然智無完智。任何一個人,由于受客觀條件所限,他的智慧畢竟是有限的,主觀上不可能對事物作出絕對正確的判斷,這就要求年輕人要虛心求教、廣泛聽取他人的意見以增強對事物判斷的正確性。當然,這不是說不要主見,相反,在聽取他人的意見后,要綜合自己的觀點以做出結論。
有成語云:“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所謂“兼聽”,即多方面地聽取他人的意見,聽取多方面的意見就能了解事情的真實情況,而“偏聽”就是指單聽信一方面的話,而這樣,自己就會糊涂,事情就弄不清楚。這是因為每個人都會受各方面因素的局限,對問題的看法很難做到盡善盡美,而集眾人之思維,就能看得全面。
對于求取成功的年輕人來說,只有廣泛聽取別人的意見,才能不斷虛心地學習,才能少走人生的彎路。思維決定成敗,一腔熱血固然重要,可是不要故步自封,集思廣益才能拓展自己的思維,才不會被前方的路迷惑。
那是個疾病泛濫的年代,很多人被疾病折磨著,華佗想,“唯有立志行醫,才能治病救人”,于是,他決定去西山拜師求學。一路上千辛萬苦,終于,他來到了西山。
當華佗拜完師以后,師傅對他說:“這里有許多病人,你就專門侍候他們吧!”于是,華佗就開始治療起他的第一批病人,他一面耐心地侍候病人,一面留心觀察每個病人病情的變化和用藥方法,僅用3年的時間,他就懂得了不少病的病源、病理和用藥方法。
后來,有一天,師傅說:“你已經學了不少東西。但是還要學些醫書、藥典。”他帶華佗到內室,只見到處是書籍、掛圖。華佗高興極了,從此不分晝夜,如饑似渴地攻讀起醫書來。
這樣,又是3年,一天華佗正在讀書,突然有人跑來說:“師傅病了,你快去看看。”
華佗連忙跑去,只見師傅兩眼緊閉,手腳僵硬。他摸了摸師傅的額頭,又按按師傅的脈搏,然后笑著說:“師傅無大病,自會好的。”人們都責怪華佗不懂醫道。就在這時,師傅突然坐起來,哈哈大笑說:“華佗說得對,我是故意裝病,試試你們的本領的。”眾人聽了,不得不佩服華佗的本領。
“有志者事竟成”,華佗終于學得一手好醫術,辭別了師傅,下山給人們治病去了。
華佗之所以能察覺出師傅是在考驗自己,和他長期學習古人的醫術、藥典有很大關系,虛心的學習使他具備了高深的醫術,那些表象自然不能迷惑他。
古語說得好:“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高山自有高山的巍峨,細石自有其獨到的玲瓏,相得益彰,互補方能全美。江海不辭涓滴,高山不拒細石。多聽取別人的意見,年輕人將獲益匪淺。
馬克擁有一家自己的公司,公司規模也不小,而此時他才25歲,他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源于他能和員工平等相處,能聽取員工的意見。
但他手下有很多部門經理總是擺著一副官僚之態,一味奉迎上司,而不是和下屬員工們共同探討工作中的問題。在一次公司的會議上,他批評說:“那類總愛把自己當作絕對真理的老一套企業官僚,在我這里會被看作神經病患者。”在各級經理集會上,他悠閑地與他們一起喝咖啡、進晚餐,這樣他們可以自由自在地與他交流意見,商談業務。他相信,只要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力量,就沒有什么解決不了的問題。
和馬克一樣,很多年輕人也都有著美麗的創業夢,為什么馬克能讓事業蒸蒸日上?因為他相信只有集合所有人的智慧,才能避免工作中的很多問題,必然就不會被一次次“試驗”的跟頭絆倒,從而少走了很多冤枉路。
即使學富五車的專家學者也有失誤的時候,還需要虛心求教,年輕人更要如此。再看歷史上的帝王將相,凡能廣開言路的,大都國運昌盛;否則,就閉目塞聽,禍國殃民。齊威王善于傾聽鄒忌的意見,以至于“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唐太宗善于采納魏征的諫言,始有“貞觀之治”;趙奢聽從許歷的建議,才能在領兵救韓中挫敗秦軍夜襲的陰謀而大敗秦兵。
心中裝滿自己的看法與想法的人,永遠聽不見別人的心聲。所以,年輕人要戒驕戒躁,虛心求教,這樣,必定能受益匪淺,拓展思路,改變命運!
上一篇:兼聽則明,別太固執
下一篇:內心的欲望是枷鎖,禁錮了你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