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書記:百姓想念您
善洲書記,人民想念您。您出身農民,為官多年,始終保持農民的本色;您華發(fā)蒼顏,退而不休,二十二度春秋荒山變綠洲;您一生一世,赤膽忠心,八十三載歲月舍己為人民。
您是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
1951年,云南和平解放后的土地改革開始了,您擔任漢莊鄉(xiāng)土改工作隊分隊長。您堅守著一輩子跟黨走的信念,努力學習,奉獻人民,心中渴望著早日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改革即將結束,恢復生產和民主建設需要一批骨干,上級決定在土改工作隊中發(fā)展一批黨員。由于您在工作中表現(xiàn)突出,1952年11月4日,您終于如愿以償,在白衣寺面對著鮮紅的黨旗,舉起拳頭立下了這樣的錚錚誓言:
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
承認黨綱黨章,
執(zhí)行黨的決議,
遵守黨的紀律,
保守黨的秘密,
隨時準備犧牲個人的一切,
為全人類徹底解放奮斗終身……
您是一名“普通的”縣委書記
您臉色黝黑、雙手粗糙、艱苦樸素、勤儉節(jié)約,見到您的人都不會想到您是一位領導干部。有一次,您得了重病到醫(yī)院看病,醫(yī)生說需要住院,可轉眼打量了一下穿得破破爛爛的您,然后告訴您沒有床位了,要住只能住過道上,您便毫無異議地住下了。之后,組織部的同志去醫(yī)院看您,問醫(yī)生:“楊書記住幾號病房?”醫(yī)生說:“什么楊書記?沒有這個人。”組織部的同志說:“有啊,請你們再查一查,他的名字叫楊善洲。”醫(yī)生一查說:“有!有!有楊善洲這個人。”組織部的同志問道:“你們怎么能讓楊書記住過道上呢?”醫(yī)生尷尬地說:“他入院時沒有床位。”他們的談話被住院部的主任聽到了,趕忙走過來說:“誰說沒有床位?不是還有空的嗎?還不趕快搬。”之后,院領導也知道了此事,派專人照顧您,并親自到您病房道歉。您眉頭一皺說道:“要我說呀,你們原來做的不對,現(xiàn)在做的也不對。原來不對,是看我像個農民,有病房不讓我住。這說明,平時農民來看病,你們就是這樣做的。我們的醫(yī)院叫人民醫(yī)院,不該像這樣對人民群眾,有床位,應該讓人民群眾住。現(xiàn)在知道我是領導干部,你們馬上安排病房,派專人來照顧我,這樣做就太過分了,對領導就特殊照顧,所以也不對。”還有一次,您下鄉(xiāng)了解情況,到達鄉(xiāng)政府時,鄉(xiāng)秘書見您腳穿草鞋,頭戴竹葉帽,以為您是一位普通的老農,隨便打發(fā)您說領導不在。您不著急,也不氣惱,自己進村轉悠,了解到許多聽匯報時聽不到的真實情況。鄉(xiāng)秘書得知您是縣委書記時,嚇得連忙找您作檢討,您笑著說:“沒關系,以后可不要瞧不起農民!”楊善洲老書記呀,您生于農村,為官一生扎根農村;您功高,但不改為民服務的初心;您位尊,但不改淳樸農民的本色。您是我們萬千農民的農民書記。
您的一生只為“民”利
1962年12月1日,國務院批準從保山分設施甸縣,您被任命為施甸縣委書記。國家撥了6萬元辦公經費,在當時這筆錢不算少,修棟房子作為縣委辦公地點,應該沒問題。但是您堅決不同意蓋新房,最后把辦公地點選在了一個破舊的寺廟大廳里。您精打細算,能不開支的絕不開支,連必要的辦公文具您都想辦法削減。您對大家說:“現(xiàn)在國家有困難,大家都要理解,我們要把錢用在人民的身上。”您一直把勤儉節(jié)約、艱苦奮斗掛在嘴邊,但只要涉及人民安全和利益的問題,您可大方了。
1976年5月29日傍晚,龍陵縣發(fā)生了兩次大地震,造成了極其嚴重的損失:房屋倒塌,交通中斷,人員傷亡。您的老家施甸和龍陵只有一江之隔,災情也不小。“家里的老屋破舊不堪,別說大地震了,就是一陣狂風一場暴雨也經受不住。家里到底怎么樣?老母親、妻子、兒女怎么樣?”想到這里,您的心揪了起來。但您最后還是以人民的安全和利益為重,毫不猶豫地趕往重災區(qū)。后來有同志查看災情,剛好到了您的家,呈現(xiàn)在他們面前的是這樣一個場景:正房是一排三格的茅屋,側邊是畜圈,房頂部分塌陷,露出一個大洞,山墻上的土坯震掉了不少,房子岌岌可危。有同志問您母親:“楊書記的工資不算低,難道1分錢都拿不出來修房子嗎?”您的母親說:“他沒錢。前些年攢了幾千,村里的人說要種緬甸洋芋沒有錢,他拿來借了。這幾年又攢了幾千,大隊上要建小水電站錢不夠,他又借給大隊上了。我家黑蠻兒(楊善洲乳名)說,家里先克服一下,先解決大家的困難。”您永遠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堅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您是一名普通而不平凡的好書記。
您是一名退而不休的縣委書記
在您退休之際,云南省委建議您到省城里安享晚年,但您卻說:“謝謝省委的關心,我就不去了。我要到大亮山去種樹。”1988年3月8日,您帶領幾名同志走進了大亮山林場。上山之后,您和幾位職工100多天沒有回過家。為了讓大家有個睡覺的地方,您親自動手用樹枝建了一個窩棚,但不到半年就被風吹爛了。后來,您又帶領職工修建了40間簡陋的油毛氈棚。氈棚冬天冷,夏天悶,碰上下雨,被褥常被淋濕。第二年,林場建起了磚房作為職工宿舍,但還是不夠住,您就讓技術工人和職工先住進去,自己繼續(xù)留在油毛氈棚里。任何人來勸說,您都婉拒說道:“睡覺有個窩,吃飯有口鍋,就可以了。”但是啊,當時您畢竟已經是七旬老人了,即使您的精神同意您繼續(xù)勞作,但是您的身體可不那么聽話了。有人問您,為什么到了這么大把年紀了還來受苦?為什么不去頤養(yǎng)天年?您篤定地告訴他:“干部可以退休,但是共產黨員不退休,要活到老學到老,工作到老。”
當書記時,您一直艱苦奮斗,為國家節(jié)省開支。退休到了大亮山之后,遇到要開支的地方,您首先想到的還是要為國家節(jié)省。植樹造林,最大的開支便是購買樹苗和樹種,為了省錢,您把能想到的和能做到的,都想到了做到了。最讓人們記憶深刻的是,您當時提著個大塑料袋子,在大橋頭東看看西看看,一會兒彎著腰,一會兒又蹲在地,好像在撿什么東西,原來您在撿桃核、李子核。這件事被當時的副縣長知道了,副縣長托人告訴您,讓您不要撿了,要多少錢他馬上批給您。您斬釘截鐵地說道:“國家財政有困難,批什么錢?即使批了錢,買的種子也不一定能夠適應咱施甸呀。”
20多年的辛勤耕耘,終將荒山變綠洲。2009年,大亮山已經是一片翠綠,您用您60歲以后的生命,建造了一個綠色王國。在2009年4月,您作出了一個讓人為之驚訝和敬佩的決定:您把那片您親手經營了20多年價值3億元的大亮山林場無償獻給了國家。在將大亮山林場的經營管理權交給國家時,您一再囑托管理人員,要讓老百姓享受到大亮山的實惠。2010年5月,保山市委、市政府為您頒發(fā)了20萬元特別貢獻獎。您把其中的10萬元捐贈給保山第一中學,另外6萬元捐給了林場和附近的村子搞建設,自己只留下4萬元。您總是奉獻的多,索取的少。
1999年,您在山上不小心摔傷骨折,雖經醫(yī)院盡力醫(yī)治,但還是留下了殘疾。傷好之后,您就嚷著要回到大亮山,身邊的人怎么勸您都勸不住,最后還是拗不過您,您拄著拐杖一瘸一拐地回到了大亮山。您深愛大亮山的一草一木,您離不開這座山。但是,在不應該離開的時候,您卻離開得這么堅決,這么灑脫。
2010年10月10日,您默默地離開了人世。按照您生前的遺愿,家人把您的骨灰分別安葬在了3個地方:大流水——您的出生地;清平洞——您最欽佩的愛國將領鄧子龍點將的地方;大亮山——您最牽掛的熱土。安葬地都沒有豎立墓碑,沒有任何標識,陪伴您的就只有腳下綿延的土地和伸向藍天的大樹。您說:“你們要是想我了,就去樹下坐一坐,泡杯茶。”
楊善洲老書記呀,百姓想您了!您的離開,沒有給自己和家人留下任何像樣的物質財富,但是您留下的東西又是那么地豐富。勤儉節(jié)約、艱苦奮斗、舍己為人、清正廉明、無私奉獻,就是您給家人、朋友和所有的人留下的豐厚遺產。
楊善洲老書記呀,您的一生都沒有離開過您的家鄉(xiāng)云南保山。但是,您的故事和精神力量卻已經撒播整個中國大地,感動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對于我們而言,您從未離開過,您就像一面鏡子——純凈淳樸剛正的鏡子,每一位共產黨員乃至每一位中華兒女,都能在您的面前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上一篇:經寒花枝俏
下一篇:艱苦創(chuàng)業(yè),時代“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