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要求越低,心靈越放松
我國唐代著名詩人杜甫曾經說過:“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人生在世,不必刻意追求功名利祿,功名利祿不過是過眼煙云,人生最重要的是活得開心、自由。古人所倡導的“知止知足”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知止知足,是中國傳統思想修養和處世哲學的重要內容,這種思想既有對宇宙間自然法則的遵循,也有歷經禍患后的人生體驗;既有對儒家中庸之道的堅信不疑,也有道家學說的影響,如“知足”二字,就是取自老子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之說。同時《顏氏家訓》中,顏之推還將“知足”二字引申出了另一層意思,即“知足免害”。他告誡子孫,無論是從自然法則,或從人的實際生存的需要,還是從歷史的教訓來說,無限度地追求物質享受都是非常有害的。
物質生活要求越低,人們的精神生活反而越自由,心靈也會越放松。倘若無限制地追求物質享受,那么不僅得不到預期的快樂感受,甚至還會讓自己的心備受束縛,緊張、勞累,無法放松。古往今來,大多賢人智者對物質的要求都不高,他們不斷地給自己的生活做減法,為的就是解放自己的心,讓自己的心免于疲累的困擾。
中國人向來推崇的“儉以養德”,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告誡人們要放低對物質的要求。清朝著名將領曾國藩就曾對“儉”做了這樣的解釋:“凡多欲者不能儉,好動者不能儉。多欲如好衣、好食、好聲色、好書畫古玩之類,皆可浪費破家。”君子都能做到恬淡寡欲,安于貧賤。因為人的欲望是沒有窮盡的,一旦染指,便不能自拔。無論做什么事情都應該適可而止,不要任由自己的欲望無限制地發展下去。
對物質的欲望會給人們帶來巨大危害,而且這種危險是無形的,它一點點蠶食人們純凈的心,最終使人們的心被層層厚繭包裹住,進而迷失自我。
我國南宋著名詩人陸游不僅注重規范自己的德行,還教育子孫后代節制對物質的欲望,知足止足。
在當時,人們都懷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而陸游卻毫無這種陳腐的觀念。他曾勸兒子們不要討厭鋤犁,不要看不起種菜種地,他不要求兒子一定要走科舉考試這一條終南捷徑,以便擠進官場,撈個一官半職。
在《放翁家訓》中,陸游告誡子女:“后生才銳者最易壞,若有之,父兄當以為憂,不可以為喜也。切須常加簡束,令熟讀經、子、訓以寬厚恭謹,勿與浮薄者游處。如此十許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慮之事蓋非一端。吾此言,后人之藥石也,各須謹之,毋貽后悔!”陸游不要求兒子才銳(具有突出的才能),只告誡兒子熟讀經、子,寬厚恭謹,是有深刻道理的。所謂“皎皎者易污”,過于突出,反而會遭災惹禍。
陸游自己品行高潔,他也教育兒子不要貪求。當他七十三歲時,生活仍然十分貧寒,甚至不得不賣掉家中的酒杯以度日。但是,當兒子子龍去吉州任司理時,他仍作詩諄諄告誡兒子謹記廉潔為官。詩中寫道:“我老汝遠行,知汝非得已。駕言當送汝,揮涕不能止。人誰樂離別,坐貧治愚此(坐:因為)……汝為吉州吏,但飲吉州水。一錢亦分明,誰能肆讒毀……”他要求兒子即使一文錢也要來得清清楚楚,不能貪得,這是何等高貴的清廉品德啊!
在《放翁家訓》中,他還告誡兒子:“世之貪夫,溪壑無饜……至若常人之情,見他人服玩,不能不動,亦是一病。大抵人情慕其所無,厭其所有。但念此物若我有之,竟亦何用?使人歆羨,于我何補?如是思之,貪求自息。”說到底,陸游就是為了告誡子女們要做到清廉自守,毫不貪求。
俗話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一旦人們拋棄了節儉的習慣,講究奢侈,人們對物質的要求就會越來越高,這種無休止的欲望不僅會讓人們活的異常疲累,還可能讓人不走正路,從而導致災禍甚至家破人亡。所謂“成由勤儉敗由奢”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一切物質條件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為了這些不重要的俗物讓自己陷入痛苦、勞累的生活之中,實在愚不可及。陸游正是因為了解這一點,才始終作詩告誡自己和子女要放低對物質的欲望,安享平淡生活。
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人為強烈的物質欲望所左右,在對物質和名利的追求中身敗名裂的例子數不勝數。層出不窮的貪官,居高不下的犯罪率,乃至于世界各地頻繁的戰爭,說到底,都是由于對物質要求過高的緣故,都是源于貪欲的驅使。由此可見,貪心和不知足只會給我們帶來不幸和災難,不會給我們帶來一絲一毫的好處。
因此,我們每個人都要知道滿足。要知道,不要對物質要求太高,能夠吃飽穿暖已是人生最大的樂事了。唯有知足,才能常樂;唯有知足,才能讓自己精神自由、心靈放松;唯有知足,才能得到永遠的滿足和幸福。
上一篇:愛情走了,親情和友情還在
下一篇:生活并不復雜,復雜的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