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人之要在于小
我們很多人都無法想象,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后階段,盟軍對德軍的決戰,這一關系到整個戰爭勝負,關系到全人類命運的決戰,與一份人格分析報告密切相關。
這是一份關于希特勒的人格分析報告,報告分析到;希特勒喜歡用長長的會議桌開會,以拉長作為主講人的他與下屬的距離;希特勒向往高鼻梁,幾次做過隆鼻術;希特勒對女性并無興趣,但是他卻做出了與當時德國的道德觀念格格不入的丑事,與他的親外甥女相愛……所有這些表明,希特勒是一個有著嚴重心理障礙,精神十分不健康的人。這份報告呈給羅斯福總統后,羅斯福立即感到,盟軍與德軍決戰的時刻到了。
這份報告的所有內容,都是希特勒的生活細節,但正是從平常的細節中,透視出了希特勒外強中干的本質和脆弱不堪的個性。在這里,由美國情報人員捕捉到的細節,成為價值非凡的資料,成為領導者決策的重要依據和參考:正所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對希特勒的正確認識,成為二戰取得最后勝利的催化劑。細節的作用可謂大矣,小處的玄機可謂妙矣!
細節見精神,小處能識人,香港領帶大王曾憲梓就是堅持這樣的識人、選人之道。曾憲梓將一把掃把斜倚在辦公室門邊,讓它對著門口不經意地倒下來。然后不動聲色地坐回他的椅子,用掃把來考察測試來應聘的人。來者有的對掃把視而不見,有的見而不理,有的則彎腰扶起。結果,主動扶起掃把并符合其他招聘條件的被選中錄用。
曾憲梓這樣分析:不扶掃把的人說明他一是不習慣為他人著想。倒在地上的掃把他看到了,他當然不會跌倒,但可能會絆倒別人。二是懶。他不會想不到絆倒別人的可能后果,但就是懶得彎腰扶起。曾憲梓對朋友說:“用這樣的細微小事來看待一個人也不是沒有道理的,有時一些不經意的細節更能說明問題,更能揭示一個人內心的東西,看出他的本質來。”他重視人的基本素質。這比轟轟烈烈的行動更重要。
實際上,小處識人,這是古往今來人們慣用的一個方法,而且是屢試不爽的一個良方。唐德宗時,三吳節度使韓混善于根據一個人的不同特點,恰當地予以使用。一位老友的兒子來投奔他,卻始終沒有發現有什么才能。一天,韓混設宴招待客人,發現老友的兒子,始終端坐在宴席上,不與任何人交談,于是就安排他看守倉庫大門,自此,他從早到晚端坐在倉庫門口,將士沒有敢隨意出入的。
就這樣,韓混從他人不注意的小處發現了一個再稱職不過的倉庫衛士。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也是識人的高手。在他伐蜀滅唐、統一天下的大業中,不能不提到一個功勞赫赫的大將曹彬。而最初趙匡胤對曹彬的認識是從一件小事開始的。趙匡胤在澶州侍奉周世宗的時候,曹彬是周世宗的親近小吏,掌管茶酒。趙匡胤曾向曹彬要酒喝,曹彬說:“這是官酒,不敢隨便送給你喝。”于是,他自掏腰包沽酒,送給趙匡胤喝。趙匡胤后來當皇帝,他對群臣說:“在周世宗的舊吏中,忠誠不欺其主的,只有曹彬一人。”因此,趙匡胤把曹彬當作心腹,讓他做征蜀軍隊的都監。曹彬果然稱職,屢建奇功,成為一代名將。
更善于識人而又有著作問世的當屬清代名臣曾國藩了。曾國藩選人之準、用人之當堪稱奇跡。當時清朝有名的督撫戰將如李鴻章、彭玉麟等都出于他的門下。《清史稿》說曾國藩“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薦拔者,不可勝數。一見輒晶其材,悉當。”《見聞瑣錄》“曾文正知人”條記載這樣一件事:曾國藩見過兩個名士劉錫鴻、陳蘭彬后,說:“劉生滿臉不平之氣,恐不保令終。陳生沉實一些,官可至三四品,但不會有大作為。”后來果然言中。
曾國藩的識人之道,集中在《冰鑒》一書中,其識人的奧秘全中小處。如:他的相術口訣說:“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氣概,富貴看精神;主張看指爪,風波看腳筋;若要看條理,全在語言中。”“端莊厚重是貴相,謙卑含容是貴相;事有歸著是富相,心存濟物是富相。”
關于識人之道,古人總結了很多方法,其中流傳最廣的當屬諸葛亮的用人七觀。即:一是“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就是向他提出矛盾的觀點,看他的辨別能力;二是“窮之以辭辨而觀其變”,同他反復地辯論一個問題。看他的辨才和應變能力;三是“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請他出謀劃策,看他審時度勢分析問題的能力;四是“告之以難而觀其勇”,把面臨的危險告訴他,看他的勇敢和犧牲精神;五是“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在開懷暢飲的場合,看他的自制能力和酒醉以后所顯示的本色;六是“臨之以利而觀其廉”,讓他有利可圖,看他是否廉潔奉公;七是“期之以事而觀其信”,和他約定某種事情看他的信用。
總之,七觀中“問”,“辨”、“咨”、“告”、“酒”等無非也是從細節察人,也離不了從小處識人。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才須待七年期”。認識人是很難的一件事情,即使是被譽為識人若神明的曾國藩,也由衷地對他的幕僚方宗誠說:“我之所以能夠選拔一批建功立業的良將,是有幸遇到的。盡管人們都稱頌我知人,而實際上知人是很難的,我也不敢過于自信。”
是的,知人之難,難于攻尖端。對面常見而不相識者有之;夫妻同枕共眠而不相知者有之;同事同窗熟而不知者有之;父母兄妹親而不知者有之;下級上級敬而不知者有之。知人越難,越需要知;知人越難,越離不開小;知人越難,越需要細。因為,大處識人易,而小處識人難;大是大非面前識人易,而小是小非面前識人難。
因此,可以說識人之要在于小,識人之道在于細。
(劉堅)
上一篇:認識多少人沒有意義,能號召多少人才有意義
下一篇:高情商,不過是將心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