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一輩子離不開禮物。
或者送禮,或者收禮,是人生最正常不過的一件事情。因為,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人離不開你幫我、我幫你。人是有感情的、有良心的,接受了別人的幫助,總是要送點禮物表示感謝。收了別人的禮物,也總要在適當的時候投桃報李。
孫孫在十幾個月大時,就知道用摟脖親吻來回報大人們的幫助,樣子十分可愛。在你幼兒時,玩具有兩大筐,光小汽車玩具就有五六十個,大都是親友送給你的禮物。你長大了,上學了,在同學間、朋友間,難免也要互贈些禮物。以后處對象,參加工作后在同事間,也會有互贈禮物的時候。
送禮是人之常情,送禮是表達心意、增進感情的一種方式。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講求“禮尚往來”,講求“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懷一顆感恩之心待人,懷一顆感恩之心做事,通過禮尚往來,增進友誼,是極自然的事。
但是,曾幾何時,送禮變了味,送禮成了謀求升官發財、打通關節的“敲門磚”,成了“行賄”的代名詞。好像在當今世界,不會送禮、不會收禮,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似的。
的確,爺爺六十歲了,也沒有看清送禮的奧妙。送禮之風刮了幾千年,可以說從有人類活動開始,就有互贈的活動。但是,不同時代、不同時期的社會風氣、價值導向不同,送禮的內涵也會有相應的不同。所以,送禮還真要看當時的社會大環境,送禮也有個趕時髦呢。
記得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盡管窮,可是人們之間的關系還很純正、很正常。爺爺當時也曾給校長送過禮,是用普通的玻璃瓶現買了二斤農村散裝的“小燒”白酒,還覺得很不好意思,不是東西少不好意思,而是那時不時興送禮,覺得不那么“正大光明”。因為當時校長頂著很大的政治壓力,堅持把我這個“黑五類”子弟調到中學任教,爺爺很感激他。那時的人際關系簡單又純樸,是現在人們無法想象的。
可是到了21世紀初,隨著經濟的發達,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送禮行情也“水漲船高”,好像干什么都得送禮。爺爺聽說(僅僅聽說),誰想進個好單位,要送禮;想當官,要送禮。住院看病,要主動給醫生送“紅包”,醫生若不收,患者就心中沒底(怕不盡心);連小學生,逢年過節,特別是教師節,都絞盡腦汁“動員”家長拿錢,互相比著給老師送禮——連教育這樣的圣地,連為人師表、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己任的教師,也隨了“世俗”坦然受之。
也許是不同時代有不同的送禮“行情”,二十年后,社會上的送禮“行情”是什么價碼,爺爺不得而知。但爺爺認為,這是“變味”的送禮,是被利用的“送禮”,是充滿功利目的的送禮,這不是爺爺本意想說的那種“禮尚往來”。
送禮和行賄有本質的區別:送禮是感恩,是體貼關心,是熟人間感情的交流,禮不在多少;而行賄是相互利用,不在于彼此熟不熟、有沒有感情基礎,往往是“送多大的禮辦多大的事”,是利害關系的交換。
盡管這種功利式的送禮之風盛行,但它仍淹沒不了人間真情。與人間真情比,這種變味的送禮,只不過是陽光下的陰影,不能算社會意識的主流,是會隨著社會治理的寬嚴度而不斷有所調整的。這是社會學家、政治家們的課題,非爺爺能說清楚的。雜說么,就說了一些廢話。然而,爺爺仍要憑自己的經驗,給孫子一點忠告。
其一,做人要有人情味,該送禮時,不要吝嗇。學會送禮,是構建良好人際關系的一部分。不能把日子過得太死板、太吝嗇,灶坑打井,房頂開門,萬事不求人,一個朋友也沒有,一輩子會很孤寂。但送禮一定要掌握尺度,送得太輕,反而讓人笑話,送得太重,反而讓人為難,以適度為宜。比如請朋友吃頓飯,出差歸來給同事帶個小紀念品,讓朋友感到你心中有他,就可以了。如果突然買太貴重的禮物,不但自己經濟上恐難承受,也讓對方心里不安。比如過年過節,給親朋發個短信、打個電話,送兩瓶好酒,寄一點土特產之類,就可以了。古人就有“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之說。從心理學角度講,人際交往有“近因效應”,即常接觸、常溝通,就自然關系密切,而朋友間一旦有什么好事時,自然會先想到彼此。若平時久不聯系,或平時并不熟悉,沒什么交往,突然給他送上重禮,反而讓對方犯猜忌,有些不放心了。
給別人送禮,還有三點要注意。
一是“大恩不言謝”。比如救命之恩,這就不是口頭一句“謝謝”可以表達的了,也不是拿點禮物可以報答的了。要記在心頭,當對方有大困難時,主動上前幫忙,甚至不惜付出更大代價,加以回報。在大恩惠面前,輕言一聲“謝謝”,反而顯得“沒人情”。
二是送禮如同交友一樣,宜先淡后濃。比如今年送散裝白酒,明年送瓶裝“北大倉”,后年送“茅臺”,讓人覺得關系越來越密切。若今年送茅臺酒,明年送北大倉酒,后年送散裝,一年不如一年,對方肯定會有想法,認為關系越來越淡了,就好像故意羞辱人一樣,還不如不送禮。基本掌握著送禮的尺度,就是年年都一樣,也可以。
爺爺不是讓你平時用小恩小惠來籠絡人,而是讓你憑一顆感恩之心,坦然、平實地維護人與人之間寶貴的情誼。友情一旦摻雜有功利目的,是很難持久的。
當然,送禮不要太濫,也不要太頻。要看準人,講時機,做到心中有數,哪是真意,哪是虛情,不可不分遠近親疏,不分真假地一味“仗義”、“講究”。
三是送禮要盡量送些別人心里希望的東西。禮不在多少,寄情而已,對方感到正好需要,就會很高興。有些人只是考慮自己有什么就送什么,什么貴重送什么,對方不需要,甚至處理起來還不方便,這禮就送得不明智。
其二,收禮要把握尺度,不可“來者不拒”。親友、同事之間,送筍還瓜,真誠自然的往來,沒有任何功利目的的送禮,不必拒絕。這種該收的禮,你若太客氣,反而顯得疏遠、生分了。可以熱情收下,表示感謝,并對禮物表示欣賞。千萬不要說“我不喜歡”、“這東西我有”、“我用不上”這類話,讓朋友掃興。但是,對于久不上門,無甚感情基礎而突然上門送重禮的人,則不要盲目收下。“禮下于人,必有所求”,那預示著將有要事求你。而一般情況下,都是些難辦的事,往往涉及要打法規的“擦邊球”,弄不好,反受其累。所以,一定要弄清來路,量力而為,能幫的幫,不能幫的,明確告知另找門路,不要收禮又不辦事。“無功受祿,寢食難安”,咱們是好人,不能干那種“趁火打劫”的事。
另外注意,不要輕易替別人收禮,不要草率答應間接幫忙的事。你覺得跟誰關系不錯,可以代為求之幫忙,這種事更要慎重,弄不好是給朋友找麻煩,累及朋友。如果能幫上忙的事,也讓送禮的人把禮物帶回去,留個余地,說“辦辦試試”,不能大包大攬。把禮物留下再去給人辦事,會讓人家覺得這都是“禮物”之功,把情感的因素反而沖淡了。當然,現實社會中也確有這種人,你幫他忙了,也求了很多朋友把事辦成,他卻連句感謝的話也沒有,連頓飯也不請,甚至“反悔”,認為朋友也沒幫上什么大忙,還不如不求,弄得自己在朋友面前沒面子,還反欠很多人情。這種虧,爺爺也吃過。所以呢,要睜開眼睛,先看準人品,然后再決定值不值得你去幫。
其三,當官要憑本事,量力而為,不要靠送禮往上爬。孫孫是不是當官的料,能不能當官,爺爺不好預測。但是,無論干什么,都有上下級,有升遷的問題,禮尚往來還要有,只是,要掌握分寸。爺爺認為,當官要有真才實學,要有能力,勝任這份工作,才不遭罪。如果沒那個能力,即使靠關系爬上去,也不會長久。
而且,你是個好官,就不會去撈錢。想當個好官,你就下不了手去摟錢,若不摟錢,你也就沒錢去鋪路,你就養不起自己的“保護傘”。你送少了,不好使,送多了,又是一塊心病。無論多大的官,對于這種齷齪交易,也是不敢在陽光下亮出來的。無論多大的官,一旦犯事,都自身難保,而且還會牽連一批人進去。所以,不要有那么大的欲望,不要總不知足。況且,你用錢買來的官,不僅自己遭百姓唾罵(百姓的眼睛是亮的),而且那大肆斂財的上司,你要不斷地“喂他”,因為他誰的錢都收,最終他無法公平正義,必然任人唯親,你若不是勢利小人,則很難迎合他,早早晚晚,會對你有不滿的時候。所以,何苦呢?
荀子曰:“下臣事君以貨,中臣事君以身,上臣事君以人”(《荀子·大略》語)。即最差的臣子是靠賄賂買好,中等的臣子靠自己努力效忠,最好的臣子,是積極向上舉薦人才。爺爺希望孫孫當官,做“上臣”,而不要做“下臣”;親“上臣”,而不要近“下臣”。
雖然你不是勢利小人,但有些人很勢利,善于在有權有勢的人跟前逢迎討好,而且這種人還不在少數。這一點也不奇怪,就像森林里有雄鷹,也有臭鼬一樣,無所謂孰對孰錯,各自選擇自己的生存方式罷了。所以,不與他們同流,也不必鄙視他們、排斥他們,關鍵是把握好自己的尺度,過好自己的生活。
爺爺不能想象三四十年以后社會風氣是什么樣子。但社會發展的規律,是從大亂到大治,當送禮送到瘋狂無度的時候,當收禮收到肆無忌憚的時候,也就到了該下狠治理的時候了。
能做到情融理暢,審時度勢,理性地把握“禮尚往來”的分寸,才不失為明智之舉。
上一篇:文化素養的養成
下一篇:愛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