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真諦
愛的真諦,不在于緊緊守住自己所愛的人,而是放手讓他遠走高飛。一個成熟的人,不會占有任何人的感情,他會讓自己所愛的人得到自由,就如同讓自己獲得自由一樣。“愛”是存在于自由之中的。
作家普瑞西拉·羅伯遜曾給“愛”做過這樣的定義:
“愛,包含了給你所愛的人需要的東西,是為了他,而不是為了你自己,想想當別人把你需要的東西送給你時的感受吧;愛,包含了給孩子們所需要的獨立,而不是那種‘家長作風’式的剝削和專制;愛,包含了各種性關系,但這并不是對自負或青春期的狂亂追求的利用。我的定義還包括愛那些曾經讓你了解自己是哪種人、你會成為哪種人的少數幾個人,例如你的老師和朋友。它還包含了善良,包含了對全人類的關懷;它不是在一個人需要面包時投之以石頭,也不是在他需要理解時給他面包。
“我們認識許多自作聰明的‘善心’人,他們總是把我們不想要的東西硬塞給我們,而把我們需要的東西愚蠢地留著不給。我認為,這些人不應列入有愛心者行列;而且我認為,心理學家們也會得出這樣的結論,那就是他們無用的愛心在不經意間制造了敵意。”
要想學會愛,我們就應該關心我們所愛的人的成長和發展,肯定和鼓勵他們個性化的存在,尊重他們的本性,創造自由自在的氣氛——這些都是“愛”所應具備的態度。愛,可以為他人提供在“愛”中成長的土壤、環境和營養。
“嫉妒”經常被人們拿來和“愛”相提并論。實際上,嫉妒是人們缺乏激發自己情愛能力的結果,是占有和駕馭他人的消極欲望。如果用付出來取代這種消極欲望,我們就能克服嫉妒。我們來看一個女人是如何克服嫉妒、學會愛別人的。這個女人在我班上說:
“10年前,我陷入了嫉妒的深淵而難以自拔。我擔心失去我的丈夫,雖然他并沒有任何跡象值得我嫉妒的。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我反而不會那么痛苦了,因為這樣一來,我就可以減輕自己因為恐懼和神經質而想象出來的羞辱感。我就像所有愚蠢可笑的妻子做的那樣,搜查丈夫的口袋,檢查他的汽車煙灰缸里的東西。我還經常整夜整夜地哭,到了白天又會產生新的猜忌。
“一天,我一照鏡子,突然看見了一個令人討厭的人,這個人就是我——頭發亂糟糟的、臉色灰暗、衣服像套在一個掃帚把上的大袋子!
“‘海倫,’我問自己,‘你擔心丈夫離開你。可是,這是他的過錯嗎?你該怎么辦?’我決心制定計劃,來改變自己。
“我開始減少做家務的時間,更加注意自己的儀表。我每天還會適當地休息,好增加自己的體重。我還找到了一份化妝品推銷的工作,學會了如何使用化妝品。當我的外表開始出現變化時,我內心的感覺也逐漸變得好起來,我的態度也漸漸改變了。
“我丈夫也看出了我的各種變化,他做出了相應的反應,徹底打消了我的疑慮。就這樣,我將原來浪費在嫉妒上的精力放在了別處,使自己成了丈夫希望看到的妻子。”
這個女人在明白了愛不是強迫,而是需要肯定之后,又重新獲得了愛的能力。
當占有、嫉妒和支配之類的消極因素占據我們內心的時候,我們對他人真實的愛就會逐漸消失。這就好像任由野草蔓生而不去清除,那么世界上最漂亮的花園也會一片荒蕪。
家庭關系中的一個悲劇,就是我們會經常在無意之中以“愛”的名義對他人造成傷害。例如,我們經常可以見到的現象是:苛求的父母會說,他們之所以那樣做,全都是“為了孩子好”;寵愛孩子的父母也會說,他們這樣做也全都是為了孩子的“幸福”。俄亥俄州哥倫布城的S.F.艾倫夫人就給我們講了一個這方面的動人故事:
幾年前,艾倫夫人和她的丈夫離婚之后,面臨著獨自承擔照顧自己和兩個孩子的責任,她頓時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在她看來,要想培養好孩子,就需要嚴厲的管教。
“我定下了規矩,”艾倫夫人說,“絕不聽他們找的任何借口。我從不找孩子商量,不愿聽取他們的意見,而且還規定他們什么時候應該做什么事。他們沒有機會獨立思考,有的只是一套必須遵守的規矩。
“于是,我們家開始出現微妙的變化,孩子們總想躲開我。他們還對我任何愛的表示進行躲避。我知道,他們是怕我,是怕我這個當母親的!
“我開始自我反省,明白了我所做的一切根本不是為孩子著想,而不過是把離婚所造成的壓抑情緒發泄到了他們身上——是我讓孩子們在無形中承擔因為我自己的過錯而造成的苦難。怪不得他們會有那么明顯的反應,雖然他們還不明白這些。
“我開始努力消除他們身上這種無形的壓力。我祈求上帝,試著從新的角度來對待我的孩子。首先,我把他們當作人來看待,而不是當作負擔或責任。我放棄了一些家務,抽出時間來陪伴孩子,和他們一起做游戲,或者是去一些有趣的地方玩。我學會了如何指導他們,而不是只會對他們下命令。
“當我的心情放松之后,歡笑和歌聲又重新回到了我們中間。愛、親情與快樂,這些都反映在了我和孩子們的身上。我們的關系恢復了,而且正在日益加強。有了這樣的氣氛,所有的問題也都變得簡單而容易解決了。”
艾倫夫人不僅學到了“愛”,而且學會了用“愛”來治療家庭生活中的創傷。
愛的能力,不僅決定了我們和家人的親密程度,而且決定了我們和其他人的關系。例如,我們對朋友、工作、居住地以及世界的態度,也往往和我們在家庭中付出和受到的愛成正比關系。心理學家彌爾頓·格林布拉特說:“如果一個孩子能接受愛的教育,那么他就能懂得自愛和愛他的家人,直至他能夠以博愛的胸懷去真誠地愛所有的人。”
亞希萊·孟德斯博士在他的著作《人類發展的方向》中指出,幾乎所有的宗教都認為,“生活”和“愛”其實是同一個概念。他總結指出:“現在看來,人類能夠依賴的、能夠指引他們未來發展方向的主要原則,很明顯,只能是愛。”
那種只把“愛”留給家人和好朋友的觀念是錯誤的,因為我們越是愛別人,就越容易獲得愛的能力。愛,是存在于整個人格之中的,它是給一切活動送去光輝的偉大能源。因此,我們必須學會愛,學會和諧相處。
上一篇:愛對方,并給他自由
下一篇:女性如何讓自己更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