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有意義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義的事”|循環論證
多年前,有一部軍旅題材的電視劇《士兵突擊》,想必不少朋友都有印象。劇中的主人公許三多,想法簡單,做事認真,他經常把一句話掛在嘴邊:“有意義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義的事。”
聽起來似乎有那么點道理,但仔細琢磨的話,又覺得有不小的問題。
到底什么是“有意義”?許三多說:“有意義就是好好活。”到底怎樣才算是“好好活”呢?許三多又說:“好好活就是做有意義的事。”
這就如同,我們詢問一個胖子:“你為什么這么胖?”他回答說:“因為我吃得多。”你再問他:“你為什么吃那么多?”他回答說:“因為我長得胖。”
說來說去,就是同一主張換湯不換藥的重復,壓根就沒有給出任何解釋。類似這樣的情況,其實是犯了邏輯學上循環論證的謬誤,即用來證明論題的論據本身的真實性要依靠論題來證明的邏輯錯誤。比如,“鴉片能催眠”,所用的論據是“它具有催眠的力量”;而“鴉片有催眠的力量”,又得借助于“鴉片能催眠”來證明。
循環論證的謬誤在于,在論證過程中,它把論證的前提當成了論證的結論,也就是所謂的“先定結論”。即先預設一個前提X,得出一個結論Y,再用結論Y去證明結論X的正確性。
18世紀蘇格蘭有一位知名的哲學家大衛·休謨,他在《神跡論》中用來推翻神跡的論點,經常被邏輯學家當成循環論證的典型。在《論神跡》一文中,他如是寫道:
“我們可能會總結認為,基督教不僅在最初時是隨著神跡而出現的,就算到了現代,任何講理的人都不會在沒有神跡之下相信基督教。只依靠理性支撐是無法說服我們相信其真實性的,而任何基于信念而接受基督教的人,必然是出于他腦海中那持續不斷的神跡印象,得以抵擋他所有的認知原則,并讓他相信一個跟傳統和經驗完全相反的結論。”
在論證的過程中,休謨提出了幾個論據,且每一個論據都為“神跡只不過是一種對自然法則的違逆,就算是神跡也不能給予宗教多少理論根據”這一論點服務。基于這樣的認識,在《人類理解論》中,休謨對神跡做了定義:神跡是對基本自然法則的違逆,而這種違逆通常有著極稀少的發生概率。
由此可見,在檢驗神跡論點之前,休謨就已經假設了神跡的特點及自然法則,并以此為基礎,開始了一段微妙的循環論證。
很多初高中的學生在一些重要的考試中,由于實在論證不出一些題目,情急之下就會預先假設結論是正確的,然后再去求證。從表面上看,他的確是論證出來了,但其實是犯了循環論證的謬誤。
需要說明一點,循環論證的論點在邏輯上是說得通的,但因為結論可能與前設完全相同,所以結論并不是其前設的推論。在論證的過程中,所有循環論證都必須假設其命題已經成立,所以循環論證本身并不能證明什么,它不過是用來回避問題的一個手段。在生活中,我們要學會辨別循環論證,避免被它蒙蔽。
上一篇:“有其父必有其子,是不是真的呢”|訴諸出身
下一篇:“盜書,怎么能算是偷呢”|說文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