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你說的千里馬,明明就是蛤蟆嘛”|模糊概念
你一定聽過這句話:“世有伯樂,而后有千里馬。”
伯樂是何許人呢?他是春秋時期有名的相馬之人,本名叫孫伯。
相傳,伯樂有了兒子之后,很想把自己相馬的本領傳承下去,為此每天潛心教誨兒子。很快,兒子長大了,伯樂認為兒子可以出師了,就讓他去尋找千里馬。
臨行前,兒子問了伯樂一句:“到底什么是千里馬呢?”
伯樂笑答:“脊骨彎曲,額頭隆起,眼睛突出,善叫會跳。”
兒子牢記這16個字,背著行囊出發了。
一年過去了,伯樂的兒子走訪了許多名勝古跡,卻始終沒有尋到父親說的千里馬。一個夏日的夜晚,因為走得太累了,又沒有地方能住宿,伯樂的兒子就在臨近的池塘邊休息。荷塘邊傳出蛤蟆的叫聲,伯樂的兒子定睛一看,喜出望外:“簡直就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然后,他就捧起了一只蛤蟆,開始回鄉之路。
到家后,兒子忍不住把蛤蟆拿到伯樂面前:“父親您看,這就是我找到的千里馬,它完全符合您說的——脊骨彎曲,額頭隆起,眼睛突出,善叫會跳。”
伯樂見此情景,不知該哭還是該笑。
為什么伯樂的兒子,會把蛤蟆當成千里馬?這跟伯樂的表述有關,他沒有準確地描述“千里馬”的范圍,只是強調了“千里馬”的外形和特點。在沒有充分了解概念的情況下,伯樂的兒子就犯了模糊概念的錯誤。
在思維過程中,人們所提及的概念都應當有準確的范圍和含義,概念之間也要有確切的關系。所謂模糊概念,就是指對象性質、范圍和相互關系不確定、不明朗的現象。
通常,一個人的身高、體重、收入等,這些概念都有明確的范圍,但如果用這樣的話語來描述,如“這個人挺高的”“這個人挺重的”“這個人收入中等水平”,就是模糊的表述,因為到最后我們也不知道這個人究竟是多高、究竟有多重、收入是高還是低。特別是最后的一個問題,不同國家、地域的經濟情況都不一樣,收入高低的概念就更難以衡量了。
正因為此,在聽別人講話時,我們一定要仔細辨別那些有相對含義的概念,并根據這些概念進一步提問,以免出錯。當然了,光聽得懂還不夠,我們還得學會清晰表達。當我們要表達一個觀點、描述一件事物時,盡可能秉持“簡單原則”,摒棄抽象的描述,簡化語言的枝葉,把要表達的事實言簡意賅地說出來。這樣的話,聽者就不至于一頭霧水了。
上一篇:“你如何知道它是真的,能證明嗎”|事實斷言
下一篇:“臥室里放這個,全家得癌癥”|訴諸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