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你如何知道它是真的,能證明嗎”|事實斷言
在提問的過程中,我們遇到的所有推理論證,幾乎都涵蓋以下三方面的內容:
·過去是什么樣?
·現在是什么樣?
·將來是什么樣?
這些看法形式不一,有可能是假設,有可能是理由,也有可能是結論,但說話者的目的是一樣的,他們希望聽者能把這些看法當成事實,并認同它、接受它。
在邏輯學上,這些看法被稱為“事實斷言”。
現在,有一個看起來無懈可擊的“事實斷言”擺在我們的面前,我們的第一反應是什么?是選擇無條件地相信,還是選擇仔細分析,看看這個結論有無疏漏?
如果我們選擇的是后者,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對事實斷言進行驗證呢?
面對事實斷言,我們如果要驗證它,需要完成以下幾個問題。
問題1:我為什么要相信它?
問題2:是否需要證據來證實這一斷言?
問題3:證據的效力可靠嗎?
如果需要證據,而我們沒有看到證據,那這個斷言就屬于孤立斷言,即這一斷言沒有用任何方式來加以證實。對此,我們必然要去懷疑孤立斷言的可靠性,并進一步向對方求證。如果有證據,為了客觀評價推理過程,我們要記住一點:與其他事實斷言相比,有些事實斷言顯得更加可靠。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說“大部分美國參議員都是男性”這一斷言是真的,你可能覺得把握比較大;如果說“練習瑜伽可降低罹患癌癥的風險”這一斷言是真的,你可能會將信將疑。對于絕大部分的斷言來說,想要證實它是絕對的真理,還是絕對的謬誤,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
通常來說,某個斷言的證據數量越多、質量越高,我們可信賴它的程度就越高,我們也越能把這樣的斷言叫作“事實”。可能有人會問: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幫助我們確定斷言的可靠性?答案是有,我們可以借助提問來實現。
問題1:你的證明是什么?
問題2:你如何知道它是真的?
問題3:你有什么證據嗎?
問題4:你為什么相信它?
問題5:你能確信它是真的嗎?
問題6:你可以證明嗎?
如果我們養成了經常問這些問題的習慣,那就離最佳提問者不遠了。
這些問題要求提供論證的人進一步解釋這些論證的基礎,以證實其言論的準確性。任何一個提出論證的人,只要他希望你認真思考這個論證,都會毫不猶豫地回答這些問題。他們知道自己掌握了實質性的證據,可以證實其斷言。所以,他們會希望你了解這些證據,并漸漸認同他們的結論。
如果有人對出示證據這一簡單的要求,表示出大發雷霆或躲躲閃閃的態度,那就存在問題了。他們這樣做的目的,很可能是因為自己感覺很尷尬,難為情。因為他們已經意識到了,自己沒有足夠的證據去支撐他的某一看法或觀點。
上一篇:“東施效顰,為什么越鬧越丑”|機械類比
下一篇:“你說的千里馬,明明就是蛤蟆嘛”|模糊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