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老子·江海為百谷王章(原第六十六章)》原文鑒賞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①,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②,必以身后之③。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④,處前而民不害⑤,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⑥。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注釋】 ①百谷王,江海為百川所歸,故日百谷之王。 ②先:領(lǐng)導(dǎo)。 ③以身后之:把自身的利益放置在人民之后。 ④重:累,壓抑。 ⑤不害:不感到受害。 ⑥不厭:不厭棄。
【今譯】 大江大海之所以能夠成為百川之王,是因?yàn)樯铺幭挛唬阅軌虺蔀榘俅ㄖ酢K裕敫吒吡⒃谌f民之上,一定要在言語上對他們謙下,不可發(fā)號施令;想做人民的領(lǐng)導(dǎo),一定要把自身的利益置于萬民之后。因此,有道的圣人雖處上位而人民不感到壓抑;做人民的領(lǐng)袖而人民不感到受害。所以就樂于推戴而永不厭棄。正因?yàn)槭ト瞬粻幟蕴煜轮司蜔o法與之相爭。
【集評】 明·徐學(xué)謨《老子解》:“老子之言雖有上下相承處,而各自為說者亦多。”
清·成克鞏《御定道德經(jīng)注》:“此言圣人之能自下。百谷之水皆歸之江海,江海為百谷之尊,而乃居百谷之下。則能為天下主者,亦下之而已。故圣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之;欲先人,以其身后之……。”
【總案】 此章可以說是老子在為君主們推呈治國王天下之奇術(shù)。大江大海之所以能使百川之水歸往,只是因?yàn)樗慌c物爭,甘處下流。由此推及治國者,如果想永久被人們所推戴擁護(hù),成為真正的領(lǐng)袖,就應(yīng)該不要處處為自己利益打算,不可居高臨下地發(fā)號施令,這樣就不會使人民感到不堪和害怕,君、民相處,安樂無事,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也就不會受到威脅了。
但是,老子讓統(tǒng)治者們不要對人民發(fā)號施令,不要圖謀私利而害民,減輕人們的恐懼感,以求得社會安定,這正是當(dāng)時社會所迫切需要的,是人民的呼聲。從這個意義上講,老子又堪稱為民請命的先驅(qū)者。
此章以江海之浩瀚深沉來喻有道者的邃遠(yuǎn)不測的涵養(yǎng),以江海之處下流來喻有道者欲上、欲先必“以言下之”、“以身后之”的辯證哲理,真是恰如其分,發(fā)人深思。
上一篇:《先秦散文·戰(zhàn)國策·江一論北方畏奚恤(楚策一)》原文鑒賞
下一篇:《古代兵法散文·清代兵法·治平勝算全書》原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