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有學術色彩的官署——翰林院
【點睛之筆】
在中國歷史上,曾長期存在著一個帶有濃厚學術色彩的官署,這就是翰林院。在院任職與曾經任職者,均被稱為翰林官,簡稱翰林,是我國傳統社會里層次最高的士人群體。
【經典解讀】
翰林,指的是文翰之林,意猶文苑。翰林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漢代文學家揚雄的《長楊賦》。而以其作為官職的名稱,則是從唐代開始的。武德時,高祖設立由各種藝能之士供職的翰林院,除文學之士外,方伎、醫卜、書畫以及僧道等都可入選,以待詔于院,史稱“翰林初置,雜流并處”。玄宗時,挑選擅長文辭之朝臣入居翰林來起草詔制,從此,翰林院的功能逐漸演變為草擬機密詔制的重要機構,任職者稱翰林待詔。開元二十六年(738),另建翰林學士院,將文學之士從雜流中分離出來,供職者稱翰林學士,簡稱學士,本身并無品秩,著名詩人白居易、李白都曾供職于翰林學士院。
宋代時,沿襲唐代的制度設學士院,也稱翰林學士院。翰林學士為皇帝顧問,宰相也多從翰林學士中挑選。北宋前期,翰林學士也沒有品秩。元豐改制之后,翰林學士承旨和翰林學士均成為正式官職,正三品,不任其他職位,專司內制。
明代是翰林院發展的黃金時期,將前代的翰林學士院正式定名為翰林院。掌管史冊、制誥、文翰之事,備皇帝顧問,主官為翰林學士,下有侍講學士、侍讀學士、編修、修撰、檢討等官,另有作為翰林官預備資格的庶吉士,明代將翰林院分為五品衙門。
清代沿襲明代的舊制,也設翰林院。置掌院學士滿、漢各一人,從二品。而自康熙時起,掌院學士則歷由殿閣大學士兼領,地位變得更加突出。翰林院的制度雖不是開始于清代,但以清代最為完備,資料最為豐富,機構也最為龐大,品秩最為突出。
盡管翰林院的地位在不同朝代有所變化,但其根本性質卻沒有太大區別,伴隨著封建時代的結束,它也最終壽終正寢。
上一篇:國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賞析
下一篇:國學《干支計時紀年》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