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223—263
【介紹】:
字叔夜,譙郡铚(今安徽宿縣)人。早年喪父,家境貧困,但仍勵志勤學,文學、玄學、音樂等無不博通。曾任中散大夫,史稱“嵇中散”。司馬昭曾想拉攏嵇康,但因康妻是曹操曾孫女長樂亭主,所以他在當時的政爭中傾向皇室一邊,對于司馬氏采取不合作態度,由此頗招忌恨。當時統治階級內部斗爭極為復雜,康一面崇尚老莊,恬靜寡欲,服食養生,一面又剛腸疾惡,與物多忤。在現實生活中鋒芒畢露,明顯臧否,公開聲言“非湯武而薄周孔”,反對司馬氏圖謀篡權。終被鐘會構陷,為司馬昭所殺。
嵇康在哲學上,頗受老莊思想影響,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說,反對虛偽禮教。在文學上,他是正始文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與阮籍齊名。是“竹林七賢”之首。他的文學創作,主要是詩歌和散文。其詩今存50余首,以四言體為多,約占一半以上。代表作有《贈秀才入軍》18首,以及《幽憤詩》。
嵇康的散文成就超過詩歌。他的論說文、書信、傳記都寫得很好。論說文今存9篇,多為長篇,以《養生論》、《聲無哀樂論》等最為著名。書信今存2篇,即《與山巨源絕交書》、《與呂長悌絕交書》。嵇康所著《圣賢高士傳》,堪稱是一篇優秀的傳記文學作品。
嵇康有《琴賦》一篇,名為詠物,實也是抒懷之作,在體制形式上雖摹仿漢王褒的《洞簫賦》等,然其所描寫的境界頗有獨到之處。向秀說:“嵇康遠而疏”(《思婦賦》序),鐘嶸說嵇詩“托喻清遠”(《詩品》),他們所共同承認的嵇康的那種清遠的志趣、高潔的情懷,正通過賦中的境界流露出來;這正是對世事悲憤不平的反射。
上一篇:崔駰的故事
下一篇:左思的故事